高三下学期,进入了总复习阶段,学生必然要做大量的综合试卷。每次做试卷时,学生摇头、叹气、面无表情,总之是那么无可奈何;考试结束以后,都会听到长长的吁气声;接着,教师阅卷,讲评试卷。然后开始一次新的循环:考试——阅卷——讲评,就在这样的循环中迎来了高考。可以说,在整个高三下学期,学生是“做卷机器”,教师是“阅卷机器”,语文学习繁重而枯燥。
这样的复习方式是否有效?是高效还是低效?
我将两届学生所有综合考试的情况进行了汇总、对比、分析,发现:① 总体上看,语文成绩变化不大,略有上升,不少同学忽高忽低,很少有同学呈螺旋式稳步上升。② 一些类型的题目练过多次以后,不管试题难易,绝大部分同学得分率提高,例如文言文阅读题、名句默写题。③ 一些类型的题目,得分多少取决于试题的难易程度,练习的作用没有明显体现,例如现代文阅读题、诗歌鉴赏题。④ 在同一张试卷上,学生的失分点有共性,更有差异。⑤ 同一个学生的易失分点有着惊人的相似,反复的练习几乎没有多少作用,失分率没有明显降低。
学生很辛苦,教师也很辛苦,付出了许多辛劳,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收获,这样的复习方式显然不能称为高效。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复习方式?
在以往的复习工作中,我会研究课程标准,研究考试大纲,研究历年高考试题,研究模拟试题,但一直忽略了研究学生。2005年,面对第三届高三,我开始思考如何切实关注学生,改进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益。
一、 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层次和内在潜能
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这使得每个学生的发展目标、速度和轨迹都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意味着人的差异性。
高三下学期,学生在经过系统全面的专题训练后,虽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但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方法、悟性、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虽然目标相同却可以选择不同的复习内容,运用不同的复习方法。
寒假期间,我收集了学生高二下学期所有综合考试试卷和高三上学期所有专题训练试卷,分析、比较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总结出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区域和薄弱区域,寻找学生的最易提高区域和“最近发展区”,为“尊重差异,分层要求”的个性化复习奠定基础。
二、 增强内驱力,培养积极情感,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布卢姆在《教育评价》中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同学,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在面对日益临近的高考时,学生一方面有些紧张,另一方面期待有所收获。一开学,我就抓紧时间逐一找学生谈心,力求每一位同学客观评价自己的现状,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合理确定自己的目标,既抱有信心又避免浮躁。恰当把握并利用学生在非常时期的特殊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三、 尊重差异,分析、交流、讨论,共同制定个性化复习方案
做好了上述两种准备以后,我就和学生共同制定符合其实际的个性化复习方案。首先和每个学生分析他们各自的优势区域、薄弱环节,然后根据其基础、悟性、能力等,和学生交流、讨论,选择“最近发展区”,重点突破。
例如:甲同学,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悟性也好,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运用部分,不管试题难易,得分率都较高,但古诗词鉴赏题失分率较高;作文主旨把握准确,思路清晰,但材料陈旧,语言平淡,作文在40~42分(满分60分)之间徘徊。我们共同制定的个性化复习方案是:强化古诗词鉴赏训练,注意小结答题规律、技巧等;加强精美短文的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再如:乙同学,从小就很偏科,对数理化充满兴趣,成绩也很不错,语文成绩不稳定,“运气”好时碰个及格,“运气”不好时就不及格,可以说语文学习的每一部分都是他的薄弱环节。但如果每一部分都抓就等于每一部分都没有抓,所以必须有所舍弃,选择最易提高的部分,重点突破。我们共同制定的个性化复习方案是:抓紧名句名篇的背诵,保证名句默写得全分;复习课本上学过的文言文,加强文言文阅读训练;加强语言运用常规类型题的训练,掌握做常规题的方法。
尊重差异,分层要求,就保证了学生发展的最大可能性。
四、 多鼓励,常督促,勤总结,重反思,及时调整,适应发展
原本的训练模式是:在教师的监督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所有的学生按照统一要求做相同的试卷。个性化的复习方法是: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复习方案自主选择相关试题,重点突破,理清思路,摸索经验,教师释疑解惑,其他题目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以选做也可以不做。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复习方案都是师生共同制定的,在制定的过程中学生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和“最近发展区”,所以学生具有了明确、切实的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地学习,易于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自主选择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积极主动的学习取代了消极被动的学习,真正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知识和素养需要长期积累和培养,短时间的强化训练虽然不一定有明显效果,但也很重要,因此对缺乏耐心、恒心的学生来说,此时教师的鼓励就显得非常重要,看准时机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鼓励学生坚持下去。教师还要常督促,学生的自制力毕竟是有限的,持续一段时间后,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就会出现倦怠心理、放松心理、偷懒心理,教师此时必须加强督促和检查。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后,师生要对照原有的个性化复习方案,共同总结、反思,并根据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方案,适应发展。
有些基础较扎实、语文学习能力较强、悟性较高的学生,成功地突破了失分点,薄弱环节不再薄弱,这时就需要师生共同寻找确定新的突破点,提高得分率。例如:甲同学,古诗词鉴赏题得分率明显上升,作文有起色,几次综合考试分数都很稳定,我们共同调整的个性化复习方案是:继续加强精美短文的阅读,积累写作素材;适当背诵古代诗文、名言警句,增强文采;阅读高考满分作文,有选择性地学习其亮点。
一些基础较薄弱、语文学习能力不强、悟性较低的学生,在薄弱环节上有的有所突破,有的没有一点进展,这时就需要师生共同分析原因,商量对策,争取进步。例如:乙同学,几次综合考试名句默写都没有得全分,且都是因为写错别字失分;文言文客观题部分基本不失分,但主观题部分失分率依旧较高;语言运用常规类型题得分率有所提高,但新题型失分率高。我们共同调整的个性化复习方案是:在背诵名句名篇时,注意字形;继续加强文言文阅读训练,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重要虚词的用法,提高主观题得分率;加强语言运用新题型的训练,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当然在实施个性化复习的同时,统一复习依旧是必须的,也是重要的。教师按照统一的复习计划,有条不紊地精选试卷,精练精讲,总结规律、方法、技巧,提升学生整体语文学习能力。
在制定、实施个性化复习方案的整个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的指导点拨,三者缺一不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愉悦的情绪中,在积极的状态下,师生一起努力,共同成长,和谐发展,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取得了满意的高考成绩。学生有了人生超越,教师在学生的学业进步过程中也有了成功的喜悦感和职业的成就感、幸福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