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苏教版第六册)这篇课文时,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使课堂内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一、 课内自主学习 合理存疑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初读课文后,我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1) “海上凶神”这种怪病有什么症状?(2) 病重的船员是怎样对哥伦布说的?他们为什么这样说?(3) 病重的船员在荒岛上是靠什么维持生命的?(4) 病重的船员为什么在荒岛上能转危为安?“海上凶神”这种怪病的病因是什么?借助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悟文章的语言。下课前,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纷纷举手:维生素C除了能治好“坏血病”,对人体还有没有其他作用?日常生活中,哪些食物里含有的维生素C最丰富?怎样才能使人体不缺乏维生素C……谜面提出来了,我没有急于揭示谜底,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语文实践的机会。我说:“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提出的问题很有质量,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二、 课外实践探究 拓展延伸
课后,同学们忙开了:他们有的一头钻进图书室,如饥似渴地查阅资料;有的打开电脑,目不转睛地搜寻着;有的走进卫生院,像模像样地当起了小记者……第二天一到校,他们就争着告诉我昨日活动的收获:
“放学后,我采访了卫生院的王医生,他告诉我:维生素C是维生素大家族中的一员,它能增强人体抵抗力,保护心血管,预防坏血病,促进伤口愈合。人体如果缺乏它,就能引起牙龈出血、皮下出血和坏血病等”。
“维生素C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里含量最多,人如果每天食用两个柑桔类的水果,就能满足人体对维生素C的需求量。因此。我们应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取充足的维生素,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我从《泰州日报》上了解到: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是我国生产维生素C行业的四大龙头企业之一,VC的世界市场占有率达15%以上。该公司今年1至4月份,完成利税1.2亿元,提前8个月实现了创建春兰式企业的目标。想不到,小小VC还为家乡的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听着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我深有感触:学生从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毕竟太有限了,生活、社会、大自然才是他们学习语文的大课堂。作为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有目的地让课堂向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的机会。
[作者单位:江苏姜堰市沈高镇冯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