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原名刘侠,初一的一篇课文《生命,生命》出自她的手笔。网上查到她的笔名杏林子,据说意思是一则纪念故乡杏林镇,二则感谢医生对她一生的恩德。
杏林子籍贯陕西省扶风县杏林镇人,12岁时得了类风湿关节炎,瘫痪了,腿不能行、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写作时要弯着背、弓着腰,比常人辛苦百倍。但饱受病痛煎熬的杏林子,却用她所遭受的肉体苦难来体验生命的礼赞,用手中的笔来讴歌生命的美好。
我以前没有注意到她笔名的意思。后来在网上看到有人争论她“杏林子”的“子”应该读轻声还是第三声,才恍然大悟。“杏林子”应该是“杏林之子”的意思。
杏林之子,既说她是故乡杏林镇的孩子,也说她一生得益于杏林中人的恩德。
这“杏林”,本是医家的代称。
“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董奉,建安人,有很高的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刺史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刺史便神奇般地睁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可见董奉医术的高明。
杏林的典故,来自于董奉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据《神仙传》卷十记载 :“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重病愈者,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 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株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株杏树。所以四乡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树作为医酬。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救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二万余人。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话语来赞美像董奉一样具有高尚风范的医生。
董奉也好,华佗也好,古代名医妙手的德操确实令人感慨。董奉悬壶济世淡泊名利,华佗宁可惨死狱中也要回民间疗救苍生,这样的医家,诚为百姓的救星。
杏林子生前常说:“除了爱,我此生一无所有。”一个得医家之爱的病人,转而用爱唱响生命之歌,大约这便是爱的轮回吧。
从这位作家的笔名中,我们读出了她生命的爱与沧桑,让我们记住她的话,学习她面对生活的乐观和勇敢吧:“上帝和魔鬼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魔鬼千方百计只想叫人死,上帝却千方百计只想叫人活,而且活得更好、更起劲、更快乐。所以他给了人信心、希望、勇气,还有爱;教导我们如何在痛苦中保持信心,在灰心中保持希望,在危难中保持勇气,他也不断用爱来滋润我们饱受创痛的心灵,好叫我们的生命重新充满生气,勇敢地活下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瑞金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