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三四年级学生快快乐乐地踏入习作的大门,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校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即用日记形式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用小练笔的形式描写精彩片断,用习作集形式展示学生的精彩习作。只要指导得法,就可以让学生轻松地踏入习作的大门。
一、 用日记形式,捕捉精彩镜头
新课标提出:“中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学生习作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生活。因此,我们创造条件让学生融入生活,让学生参加活动,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并鼓励他们及时把捕捉到的精彩镜头写到日记中去。
1. 循环日记。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学校在班级开展“循环日记”活动,要求每个班各小组的同学合作,周一至周六每天轮流写一篇日记。要求后面的同学先欣赏前面几位同学的日记,再自己写。教师每天及时批改,并组织学生利用早读或课前3分钟评赏。每周评出优胜小组。为了实现“优胜小组”这个目标,学生积极寻找材料,尽力地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日记本在学生中传递,习作的灵感在互动中萌生。如生日、节日的庆贺场面、运动会的激烈场景、课间的游戏情景、各种调查实践活动等,都是习作的源头活水。同一个组的同学聚在一起或是想办法、出点子,寻找习作材料,或是对同伴的习作进行修改,或是共同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同伴。当他们互相倾听伙伴们的意见时,当他们共同探讨一篇习作时,他们的习作能力在提高,合作的意识在增强。每周获得“优胜小组”的同学,在教师鼓励性的评价中,在同学们钦佩的目光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更激发了他们习作的热情。
2. 交流周记。周记就是学生从一周的经历中筛选出最感兴趣的内容写出来的习作,写周记有利于培养学生选择材料的能力。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学生学习写周记,每周用一节课时间交流周记。每位学生可以阅读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周记,对其中的一篇周记书面点评,要标出优美词句,并写出评语,注明点评者。小组中的“最佳周记”和“进步最大的周记”,连同评语和点评者名字一起发表在班级习作集里。为了赢得点评者的好评,学生认真写周记;点评者为了写出恰如其分的评语,也非常仔细地阅读同学的周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同学的习作,学会了欣赏的方法:如标出好词好句,发现与众不同的材料,感受同学习作中的创新思维等。在相互阅读周记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学生捕捉到越来越多的精彩镜头,他们的思维广度、深度得到了拓展。
日记和周记使学生很快就懂得了,习作就是生活,要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需要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可以自由选择,写自己关心的、相信的和想说的话。当生活丰富多彩了,习作的内容也丰富多彩起来。
二、 用小练笔形式,描写精彩片断
仅凭日记、周记和单元作文,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小练笔有效地补充了这方面的不足。小练笔的形式有多种,如写读后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延伸以及仿写精彩片断等。小练笔为习作练习开辟了另一阵地,为学生抒发感情和描写见闻提供了另一空间。
1. 续编童话故事,放飞想象的翅膀。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新课标将充满意趣的想象作文,列为小学生习作的样式,开辟了学生自由作文的重要途径,丰富了学生的作文题材,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续编童话故事,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如学完《蒲公英》后,学生对蒲公英命运的不同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有位教师趁热打铁,启发学生想象:在有些蒲公英的身上,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让学生续编下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新的结局,构思新的情节。于是在学生的笔下,蒲公英有了精彩离奇的人生。学生鲜活的想象融进了丰富的童心、童趣、童真,描写着他们精彩的内心世界。
2. 结合学习情境,仿写创编诗歌。新课标提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诗词中的名篇佳作,是中华民族不朽的国粹,诗歌的语言、形式和韵律都很美,这对于学生丰富语言、提高素养大有益处。让学生结合学习情境,仿写创编诗歌,是小练笔的一种好形式。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坚持让学生背诵新课标推荐的和青岛市教研室要求会背的古诗词,并向学生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把各种特定的时间,作为特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背诵相应的诗歌,仿写、创编诗歌(对于诗歌的对偶、押韵等要求则不太讲究。)。春天时让学生背《春日》《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并根据观察到的春天景色仿写一首。学习课文时,可让学生和教师一起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编写成诗句,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共同完成板书。实践证明,有了表达形式上的借鉴,学生才会对习作感兴趣,才有创作的冲动。现在,我校的学生很喜欢在他们的习作中插入一首“诗”,以期获得“锦上添花”之效。这些“诗”有时免不了幼稚,免不了天真,但有表达形式的模仿和创新,有表达的欲望和热情,这不正是习作起步阶段我们想看到的“乐于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吗?
三、 用习作集形式,展示学生精彩的习作
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出于能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喜悦”。基于此,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感受习作带来的成功与自豪,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新课标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学生习作的展示与交流,几乎每次的单元习作教师都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或是“与同学交流”,有些班级还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进行展示,这对于学写作文刚刚起步的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鼓舞。我校在这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1. 创办班刊,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的习作齐展精彩。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我校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语文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尤其是习作能力的高低更是天差地别。因此,关注学生的差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习作的起步阶段都能感受到习作的乐趣,这对于避免习作能力的“两极分化”应该是有帮助的。我校从三年级开始,创办班刊,班刊上设置了几个主题栏目:“习作乐园”刊登学生的优秀习作、成功习作,是学生习作兴趣培养的加油站。“精彩片断”是为习作水平相对一般的学生而设的,摘录他们在单元习作、小练笔或日记、周记中的较为精彩的句子和片断,让他们也享受成功的快乐。“课堂上的精彩镜头”记录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言论,尤其是那些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的“一鸣惊人”的妙语,增强学生积累和运用优美词句的意识。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习作集里展示精彩,于是全班同学都爱上了班刊,从他们每个月拿到“新鲜出炉”的班刊时兴高采烈的样子就可以看出来。
2. 创新栏目,让教师、家长与学生共享习作的精彩。新课标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沟通课内外、校内外的信息,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与渠道。我们在班刊里开辟家校合作栏目,让教师和家长成为习作教学资源。四年级“教学手记”一栏刊登的教师的“新课程教学故事”“教学论文和随笔”等文章,意在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平等对话,加强互动交流。看到自己和同学的形象出现在老师的文章中,学生总是分外惊喜,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老师勤于笔耕的可贵精神,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并激励学生赶超老师。“家长频道”专栏中,家长与学生一道分享自己学生时代或近来撰写的文章,有的家长撰写教育孩子的经验;有的就发表对学校教学的建议等。习作集在每个学生家庭中传阅,学生、家长及时写下阅读感受。在与教师、家长的互动式的欣赏中,学生知道怎样做生活的有心人,该怎样捕捉生活信息;另一方面,家长也被学生的童心、童趣所感动,他们与课改同行、与习作同步的责任感、主动性,是学生习作中的一种动力,有利于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在轻松、和谐、自信的氛围中快乐习作。有了教师、家长的真诚参与,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乐于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用笔告诉教师家长,教师和家长也就更乐于向学生传递自己的心声。三方如此良性循环互动,共享习作教学的精彩。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捷克诗人塞费尔特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过:“写作是因为感到自由,感到欢乐。”建构新型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才会对写作充满兴趣,才会“自由”和“不受束缚”,他们的作品才会精彩无限。只要指导方法得当,习作的起步,肯定会精彩。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南市东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