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267

[ 黄培仁 文选 ]   

结合阅

◇ 黄培仁

  学生善读会写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努力目标,因此阅读和表达的训练在课内外都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但总体来看表达训练的效果不够理想。每当作文题布置下去,简析之后,几十双眼睛仍然表现出茫然不解的样子,渴望老师能给一支生花妙笔,很多人不能按时交作文,即便勉强上交,也是七拼八凑的作文,干瘪无味,没有新意。
  我认为学生作文内容单薄是由他们的心理、知识及阅历决定的,并不在于他们的智力跟不上。学生“怕”作文的根源在于缺乏作文素材的积累、缺乏对生活仔细的观察和闪光点的发现、缺乏写作基本技巧。
  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并乐于写作呢?
  叶圣陶说:“记诵优秀的文言文篇章,它们既是古人生活经验材料,也是思想情感材料,当然又是鲜活的文学形象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学生的大脑,组合进既有的认识结构和情感经验之中,就会成为终生的营养,成为人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既有利于‘立人’,又有利于‘学文’。”这句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教材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作文教学资源,特别适合作习作教学的蓝本,可以说胜于现在出版的任何一本中学生作文选,它是大浪淘沙、披沙拣金的结果。如果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进行表达的训练,那么就可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同步提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阅读与表达的牵手。
  
  一、 指导学生仿写、创新
  
  入选教材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语言中时不时会有鲜活的光彩。那些准确、生动而又凝练的语句常常成为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成了反复涵咏感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对这些优美生动凝练的语句进行改写,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出新的文句来。我教王维《山居秋暝》时,在让学生反复体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之后,让学生根据诗人所描摹的意境,进行一种散文化的解读,学生就能写出一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文字来:“明亮的月光轻柔地照耀在松林间,清澈的泉水汩汩地流淌在山石上。竹林轻晃,传来一群浣衣归来女子的欢笑声;莲叶移动,一叶渔船顺水而下,悠闲的渔歌,飘荡在密密层层的绿荷上。”这段文字就很好利用了原诗提供的意境,又揉合了学生的想像,让人读来耳目一新。阅读教学随机穿插表达训练,可以让学生语言创造的光芒在课堂上闪现,巧妙迁移,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岂不妙哉?
  
  二、 指导学生谋篇布局
  
  在教学叙事类文章时,我们在总结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如叙述顺序、衔接过渡、线索安排、层次设计等。在学完课文后,就可以安排学生练习,学写类似题材的文章。通过练笔,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也能让学生在习作中采用这种文章的结构。如我在教学柳宗元散文《段太尉逸事状》时,就让学生学习选择人物的事迹,把最重要的事件放在首要位置加以叙述的方法。教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时,我让学生写一篇夹议的人物评传,学生在写评传的过程中,深刻地领会到韩文表达上的妙处,学会了运用这样的文章结构模式。
  
  三、 指导学生练习续写
  
  续写是一种常用的作文训练方法。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课文教学之后。这是一种想象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我教完《最后的常春藤叶》之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结尾把故事续写下去。许多学生大胆想象,写出了主人公琼珊得知贝尔曼所绘树叶之后的神态动作、心理反应;也有的学生写出了琼珊在出院后和苏艾一起搜集老贝尔曼的画作,以表达感恩的主题。
  
  四、 指导学生口头作文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遇到合适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练习。我教韩愈的《送董邵南序》时,让学生模仿董邵南这个角色,直面韩愈的谆谆教导、真切挽留,看着我们的学生如何来回答这位忠厚长者的劝告。为了设身处地地从角色出发,学生会更加仔细地研读课文,分析远游者的心理以及特定的语境。这样,学生就对表达的内容有了准确的把握,口述时就会说出丰富而又精彩的语言。
  
  五、 坚持写阅读笔记,学写评点类文章
  
  中学阶段思辨类的文章多了起来。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就文章的某个点,让学生放出眼光,写一篇完整的议论文,这样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也有助于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这样的作文会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在读书笔记中,学生要学会归纳、概括、整合,还可以总结自己学习写作技巧的得与失,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会有更深切、更细致的理解和体会。
  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作文教学,既有文本的详细解读,有效地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又借鉴名家作品,探讨“如何写”的问题。作家选材、布局、线索安排等方法技巧都能给学生以启迪。这样,阅读教学天天进行,表达训练也天天进行。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习作训练,就一定能激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使他们懂作文,会作文,乐作文,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板浦中学]

结合阅
目录

  •  / 叶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