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实际上是个既平凡又伟大的人物。
说他平凡,是说他公元前551年出生于春秋时代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3岁丧父,17岁丧母,只身一人闯入社会,生活贫苦,为了生计,他曾做过一些上流社会所不齿的“下贱”工作,他也曾因为处境的贫寒而被鲁国大贵族们拒之门外,遭到凌辱,即使后来他的学问已被社会所承认,他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30岁之前,孔子仍然是个默默无闻的人物,大约30岁左右,他的学问才逐渐被社会所承认,名声也逐渐远播,但他仍然是个手无寸权的教书先生。只是到了51岁才时来运转,登上了鲁国的政坛,由中都宰、小司空而做到大司寇,并且“摄相事”。可正当他准备一展政治才华,进行理想中的社会改造工程之际,由于他触犯了鲁国大贵族们的既得利益而被无情地赶下了鲁国的政坛,短短3年的政治生涯就像滑过夜空的流星那样转瞬即逝了。
从此,他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自我放逐式的漂泊生活。他带着一群弟子,到处宣扬他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找到一个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的国度,他的足迹遍及中原大地,多次出入卫国,被逐于宋国,困于陈、蔡之间,徘徊于楚国的边陲,可谓历尽坎坷,四处碰壁,都始终没能实现他的夙愿,最后不得不以68岁的高龄重返故土——鲁国。
回国之后,他被尊为“国老”,但也无非是贵族政治花瓶中的摆设而已。73岁时,这位老人在寂寞中离开人世,结束了他平凡的一生。
人们会问:如此平凡的人物为什么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惊天动地的影响呢?
孔子的伟大离不开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当他降生到这个世界时,他所在的那个贵族阶级连同那个曾经辉煌了数千年之久的贵族社会都到了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此时社会陷入“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大危机中,中国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孔子本着“救世”的精神,以无比的热情、责任感和使命感,迎着涌来的时代大潮,为我们民族度过这次空前的文化危机贡献出他的才智。
一、 他创立了包括政治思想观、伦理道德观等思想体系,成为了儒家学术体系的核心。
首先,“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准则,是孔子的最高道德境界,后来被孟子发展为“仁义观”,并列于“仁、义、礼、智”四观之首,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思想及伦理道德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孔子的“仁”是以义为基,以爱为本,以礼为约的,仁、义、礼、爱贯穿于全部《论语》之中,其中仁义是重义轻利,如《论语·里仁》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还包括志气,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认为“仁”高于一切,为了仁义,甚至可以付了生命代价。《论语》的“杀身以存仁”和后来孟子的“舍生取义”,两千多年来曾经使多少志士仁人为此抛头颅、洒热血而名垂千古。孔子的仁是以爱为本。爱,即仁爱、爱人、助人、立人、达人,其宗旨是关心人。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他认为爱人、关心人、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境界。礼是对仁的约束,也是实现仁的一种措施。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并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国以礼”的提出,是儒家的礼政治化的象征,为中国的文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成为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次,孔子十分重视孝道。他认为孝是人伦之本,尤其强调孝敬父母,认为这是人间第一美德,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广义的孝道是对孝道的重大发展,是对血缘关系的超越,是孝道的最高境界,如 “言忠信,行笃敬”。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的文明古国,和儒家的孝道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素质的铸造是分不开的。
再次,孔子提倡德政反对苛政,他提出“苛政猛于虎也”,是他仁学观的政治体现,对后世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即以德治国,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失去人民的信任,什么事情都不成。
还有孔子的人道思想,即强调立足自身,如“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充分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价值观,这也是孔子不听天由命,敢于抗争的精神所在。
二、孔子又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倡“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家。
孔子的“有教无类”,打破了教育分等级的旧制度,树立了全民教育的伟大思想,在中国世界教育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有教无类”即不分贫富贵贱,任何求学者只要缴纳一点象征性的学费(十条干肉)就可入学。这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教育,从此开创了全民皆受教育的新纪元,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有教无类”使受教育者下移至民间,摧毁了贵族文化的根基,使上层贵族垄断文化的历史一去不返了。
在教育过程中不但重视理论还强调实践,以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为理论教材,以六艺:射、御、数、书、礼、乐为实践课程,六经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了儒家的典籍及封建社会官方规定的教材。
总之,孔子通过“有教无类”办学及讲学,开创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平民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孔子不愧是历史公认的“万世师表。”
三、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文献学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孔子对夏、商、周约三千年的古代文献进行了集大成的整理,对中国文化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1) 孔子整理及撰写六经
孔子历经14年的6国游说之后,其政治主张未被采用,回到鲁国之后,潜心研究和整理中国文化,删《诗》《书》,定《礼》《乐》,序《易传》,修《春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重要的整理,除《乐经》已失传,其它都已保存至今。宋代朱熹把《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易》《书》《诗》《礼》《春秋》组成了著名的儒家经典文献——四书五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2) 孔子是著书立说的先驱
孔子开创了个人著书立说的先例,尤其作《春秋》,开创了个人写历史的先例,打破了官方垄断历史的旧文制。同时又创造了严肃文学的典范,用真实写照取代了虚假伪拟,创造了著名的春秋笔法,为中国文史学的写作开了先河。随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各种个人书写的史书相继而出,这都和孔子开天辟地的个人写国家的历史有关。孔子整理六经还为诸子百家“著书立说”打开了通道,各种经典如雨后春笋般地相继问世,如《中庸》《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说孔子既是一个平凡的人又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