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306

  

此处“春寒”不“料峭”

◇ 薛成亮 傅 秋

  人们常常用“料峭”来形容“春寒”,这是没错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春寒”都可以用“料峭”来形容。如果不顾寒冷的程度,一提到“春寒”就在后面加上“料峭”二字,那就可能会出现问题。请看一个例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6课《燕子专列》(作者昊天,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中有这样的句子:“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句中的“料峭”一词用在这里就不恰当。
  为了阐述的方便,话分两头说。
  首先,弄清“料峭”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对“料峭”的解释是:“〈书〉形容微寒(多指春寒)。”《辞海·语词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的解释是:“形容春天的微寒。”尽管两部工具书的解释不尽一致,但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两书都认为,“料峭”形容“微寒”。这个解释是准确的。请看两个例证。苏轼词《定风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范成大诗《晚步西园》:“料峭轻寒结晚阴,飞花院落怨春深。”苏词中的“微冷”是对“料峭”的极好的解释,范诗中的“料峭”所形容的是“轻寒”。“微冷”、“轻寒”与工具书的解释是一致的。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所写的“春寒”的寒冷程度。课文是这样描述的:这年春天,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大雪“满天飞舞”,山间“覆盖着皑皑白雪”,山路被“冻得坚硬”;“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被“冻僵”了;贝蒂小姑娘在山间岩缝里寻找燕子,一天下来,“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很显然,这样的“春寒”已不是什么轻寒、微寒,而是严寒。
  说到这里,问题就很清楚了。“料峭”本是用来形容“微寒”的,而文中实际所描述的却是严寒,而不是微寒。因此,课文中的“春寒”便不能再用“料峭”来形容了。
  [薛成亮:重庆市巫溪县巫溪中学]
  [傅 秋:重庆市巫溪县城厢小学]

此处“春寒”不“料峭”
目录

  •  / 叶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