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如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立足生活
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指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想切实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就必须抓住这个源,努力把作文教学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如:记一次有趣的活动(苏教版第六册第四次作文:把最感兴趣的活动写下来。),习作指导时我让学生在操场上开展自由活动,有的跳绳,有的踢毽,有的跑步,还有的拔河……活动结束后我立即组织学生进行第二轮“比赛”:让学生说说活动的情况,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在课堂上发言,谈笑风生,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引导,确定中心,最后让学生写出来。学生写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早忘了“怕”字,也不觉得“难”了。这是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写生活,他们的情感体验真切深刻。因此,他们愿写、乐写,写作真正成了他们倾诉的需要,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 注重积累
鲁迅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学生必须观察、阅读、大量的积累,写作时才会有话可说,有材可选,下笔才会有神。那么怎样引导学生积累呢?1. 积累语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识记好的句子、词语及优美片段并将这些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在作文时借鉴使用。2. 积累素材。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把那些丰富多彩的又能反映生活素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情、现象、场景及时地记录下来。有了丰富的积累,学生习作时才不会感到无处下笔,才有创新的灵感。
三、 引导想象
想象是儿童的天性。作为教师应理解孩子心中的想象。习作指导时应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鼓励他们与众不同地表达。如找“饿”(苏教版第五册第八次作文范文),小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两个寻常的熊猫玩具,在小作者眼里成了妈妈带孩子翻山越岭去找饿的童话故事。在学习范文后,我又启发学生再次展开想象:你从这两个小玩具中还会想到什么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七嘴八舌:“好学的孩子”“母子之间”“犯错之后”“一次难忘的比赛”……面对着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新意识,我兴奋地鼓励他们:“你们真行,你们所想到的老师都想不出来,如果再将想的写下来,老师一定给你评优。”几句简单的话语,便激发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指导习作时要放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放飞他们创新的翅膀。
四、 激励成功
渴望成功是人心灵深处的一种潜意识。作为教师应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在班上,我经常组织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所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写成表扬稿,或对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写成稿件,刊登在板报、学习园地中,让学生体验文章“发表”的成就感。同时还举办班级、学校作文竞赛,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让他们在习作中焕发出创造的活力。对习作中迸射出来的创新火花教师要及时加以鼓励。当学生习作中的创新精神在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后,他们的习作热情就会更高,创新的动力就会更强。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袁巷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