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289

[ 陈伦红 文选 ]   

课堂生成源于教学细节

◇ 陈伦红

  评价一堂课的优劣,除了教学设计外,还应该关注课堂教学细节的处理。
  我五次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深深感到,教学细节的处理,实在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 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细节一]
  课文第二段哲学家的学生围绕哲学家提出的问题“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展开了讨论,他们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很快作了回答。我在引导我的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之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让他们思考:见到一年前杂草丛生的地方如今长满庄稼,哲学家的学生会说些什么?我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一片茫然,面面相觑。于是,我让学生们思考了一会儿,学生们还是默不作声。接着,我就作了一番引导:“想想学生们当初的做法,与哲学家的做法进行比较,谁的做法更好呢?好在哪里?”一学生说:“哲学家的做法好,能够变废为宝,使荒芜的旷野种上了庄稼。”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那些学生们没有想到除草以后干什么,这样,旷野还是荒芜着。”看来,学生的回答已经偏离了我预设的方向。我又引导:“从除草的方法角度想想看。”可是,学生们就是回不到如何更好地除掉旷野里的杂草这个问题上来。接着一个学生说:“如果种上树,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于是,我作了引导:“种上树是比较好的办法,但树的间隙里杂草还有容身之地,而长满庄稼,就能使杂草更加彻底地失去生存的空间。”实际上,我已经越俎代庖了,把应该让学生思考的内容,自己给直接讲出来了。很显然,我当初的预设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导致学生思维不顺畅而改变了思维的方向。同时,面对这样的生成,没有很好地引导。应该说,这个环节的教学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教学细节二]
  后来,我对教案作了细微的调整,在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哲学家和学生之间的问答之后问:“你们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你们冷静地想想,学生回答的这些方法可行吗?说说你的看法。”
  生:他们都没有从根本上铲除旷野里的杂草。
  师:你能从整体上评价学生们的做法。谁还能具体讲讲吗?
  生:用铲子铲,只能除去地面的部分,而根还在土壤里,不能根除。
  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生:用石灰,也只是除掉了杂草的地面部分。
  生:用石灰,使土地板结,不能再生长植物了。
  师:看来,这位同学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用火烧,第二年还照样长出来。
  师:你能引用古诗来论证你的观点,恰到好处。(掌声)
  生:即使斩草除根,杂草的根除了,可是草籽还可能飘落到土壤里,发芽、生根,长出新的杂草来。
  生:风能传播野草的种子。
  生:动物也可以传播野草种子。
  师:……
  很显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畅所欲言。对比教学细节一,当初预设的问题太大,逾越了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学生思考课文中学生们见到哲学家栽种的庄稼后的想法,缺少这样几个思考的台阶:1. 反思和认识原来学生们做法的不当之处;2. 反思和认识哲学家在旷野里种上庄稼对根除杂草的作用;3. 学生们的做法和哲学家的做法形成对比,认识哲学家让学生们按各自的方法除草的真正意图。
  在这个班教学的时候,我并没有将上面提到的第2、3个台阶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认识已经很明朗了。
  
  二、 引导,要考虑班级学生的发展状况
  
  [教学细节三]
  修改教案之后,在另一个班级教学却出现了另一番情景。当学生讨论完哲学家学生的做法后,我接着还提出了当初的问题:见到一年前杂草丛生的地方如今长满庄稼,学生们会说些什么?学生又茫然了。幸亏,我对学生生成的可能性有了一定的考虑,我灵机一动。
  师:我请一位同学将一年后学生们见到的情景读一下。
  生: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学生读得很好,尤其是“长满”作了强调。)
  师:你为什么要强调“长满”呢?
  生:强调“长满”,就强调了庄稼长得不留空隙,杂草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师:同学们这时候再想想,学生们见到这样的情景,会说什么呢?……
  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围绕生存空间,讨论了哲学家的方法之妙。我心释然。
  虽然,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某一年龄段学生的一般发展规律,对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一个班内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学生发展状况千差万别,于是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又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所以,我们的教案的预设,要多考虑问题引导的层次性和诸方面的特点,这样才能面对课堂上的种种情况,做到游刃有余,自然而又不失教学的目的性。
  [教学细节四]
  这一次,竟然出现了我根本没考虑到的状况,在提出问题“见到一年前杂草丛生的地方,如今长满庄稼,学生们会说些什么?”之后,学生的思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生:学生们会说:这些庄稼是谁种的呢?
  生:可能是当地的农民。
  生:可能是哲学家。
  ……(学生们议论纷纷。学生们的思维方向已经偏了。)
  师:看来,学生们争论很激烈。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总结一下。
  生:庄稼可能是哲学家或哲学家安排人种的。
  师:哲学家为什么要种上庄稼呢?
  ……(学生又进入了我教案的预设。)
  虽然,我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办法,顺其自然地进行了诱导,也是相当成功的,但是影响了我预设的教学进度,后来省去了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我的问题引导没有很好地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向,导致学生在浅层次的问题上纠缠不清。后来,我在一个学生基础很差的班级上课(该校是由过去的村小升格的镇中心校),我将原来的提问“见到一年前杂草丛生的地方,如今长满庄稼,学生们会说些什么?”改成“见到一年前杂草丛生的地方,如今被哲学家种满庄稼,学生们会说些什么?”学生的思维很快就进入了我预设的思路上,且讨论得深入,保证了后续教学环节的有效进行。
  可见,我们面对课堂上的生成,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细微的调整和诱导,使其不露痕迹,有时候甚至牺牲某些环节,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但同时,要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前教案的预设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成,很好地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 关注,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学细节五]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在引导学生领悟时,我预设了这样的两个句子训练,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一个是深沉绵长的句式:“我们要铲除灵魂里
  棵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 来占据它。”一个是简明果断的句子:“我要用驱除 。”应该说这样的设计是加深对主题的理解的,而且难度也不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总有同学不能参与到学习中来。一次我喊起了一个不举手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这位同学,我想,你心中一定有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对大家讲讲呢?
  (这位同学面红耳赤。)
  师:其他同学给他找一棵杂草,让他来铲除。
  生:渺小。
  生:我要用伟大铲除渺小。
  师:看,只要自信,你一样很棒!相信自己,一定行!
  这位学生小心翼翼地坐了下去。可是,接下来并没有出现我所预料的现象,胆小的同学还是没有举起手。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并没有在他们的心灵里产生震撼。看来,要鼓起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又兼顾课文学习与语言训练,还得更精心地进行预设。于是,在下一个班级教学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六]
  师:这位同学,你坐在这里一直倾听别人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你能不能对大家讲讲自己的想法呢?
  (这位同学被我勉强拉起来。)
  生:我不会说。(声音很小,只有我听得最清楚。)
  师:没关系,同学们和老师都会帮助你的。其他同学给他找一棵杂草,他来铲除。
  生:粗心。
  生:我要用细心铲除粗心。
  师:看,不是说得很好吗?只要自信,你一定行!不过,老师发现你心灵深处也有一棵杂草需要铲除。
  (生怯怯地看着我,不知所措。)
  师:胆怯,是你心灵的旷野上不应该有的杂草。
  (生惭愧地低下了头。)
  师:(面对大家。)其他同学,我们来找一颗美好的种子,种在他的心灵里。
  生:勇敢!
  生:大胆!
  生:自信!
  ……
  师:此时,你还能用屏幕上的这个句式表白自己的内心世界吗?
  生:我要用自信驱除胆怯!
  师:能转过身来对大家大声地表白你的坚决态度吗?
  生:(大声地)我要用自信驱除胆怯!
  (同学们掌声雷动。)
  师:谁想表白自己的内心,就自己站起来说!
  (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面对课堂上精彩的生成,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实际上,课堂上精彩的生成,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来源于教师课前更为精心的预设和课后不断反思调整预设的结果。在不断的预设—反思—预设—反思中,完善教学的策略,然后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艺术,此时,课堂上的精彩才能成为上乘的美酒佳酿。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双语小学]

课堂生成源于教学细节
目录

  •  / 叶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