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自主,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才有内驱力。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课文内容情境,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可采取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演示、表演展示等多种形式再现课文情境。如在教《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时,出示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作品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画,初步感受到建筑的艺术魅力和贝先生高超的设计水平;教课文《春》时播放乐章,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春光无限,春意盎然的旋律;教课文《往事依依》时,教师通过精彩而富于感情的语言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时营造出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就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做好了铺垫。
激发兴趣还有赖于创设问题情境,适时巧妙地设问。设问一般安排在下面四个“节点”上。一是在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理解时,提出一个能引发深度思考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维遇到困难时,提出一个有点拨作用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往下思考时,提出一个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
转换角色能使学生换位思考,使思考更有新意,更有独创性。根据不同的课文,有时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学生可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让其他同学来解答;有时让学生充当文本中人物角色,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向学生提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哈尔威船长,你会怎么办?并说说为什么。角色的转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规定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做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如在学习《黄纱巾》一文时,教师先提供几种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学生有的选择朗读方法,有的选择讲故事方法,有的选择表演的方法。然后请朗读的学生朗读课文后谈谈自己的理解,请讲故事的学生讲讲这个故事,请表演的学生来扮演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所选的方法都是学生自己喜欢的,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因此感悟就特别深刻,交流起来也更有劲头。
在课堂上,教师应允许学生随时质疑。给学生随时质疑的自主权。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但敢于提问,敢于表述,还敢于争论。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允许他们有失误。学生在理解时出现了偏差,教师不但不能批评,反而应当鼓励、引导,通过点拨、讨论,使学生明白错误,提升思维的品质。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就要鼓励学生为阅读而自主搜集资料。具体的做法是: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以前,教师都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并带到课堂上来互相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众多的资料中选出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资料,再在所选好的资料中确定“最有价值的资料”,并表扬资料的搜集者。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明显提高了,表现在搜集的途径多样化(上网、到图书馆、采访有关人员等等),搜集到的资料的也越来越有价值。在学习《梵天寺木塔》一文时,我发现学生对“塔”不熟悉,于是布置学生分头查找资料,把找到的资料拿到课堂展示,这样学生对“塔”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十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讨论解决,然后把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到全班一起讨论解决。让学生完全以主人的角色经历学习全过程,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也自主解决问题。
[李传俊:江苏省金湖县实验中学]
[吕新平: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