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陈志明 点评:周国欣
一、 以读起课,读中激疑
师:谁来读课题?(生读)
师: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朗读!你们喜欢读吗?
生(齐):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读,今天老师和大家比一比,好吗?打开书,老师先来读第1~5自然段。(师范读第1~5自然段)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读得特别有感情。
[点评: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谈话中渗透了学习方法,教师的范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读书做出了榜样,同时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师:谢谢,相信同学们会比老师读得还好。同学们,课文中“这也叫爱”如果要在后面加上一个标点,加什么?为什么?
生:加问号。说明映儿不相信这就是真爱。
生:真爱不应该像茉莉这样平淡无奇。(板书:平淡无奇 “?”)
师:映儿不以为然,“这也叫爱”,该怎么读呢?(生读)
师:甚至差点笑出声来,谁再来读?
(生读出了反问、不屑一顾的语气后齐读)
师:我们说出了口,映儿说出口了吗?
生(齐):没有。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我从“咽”字体会到映儿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师:映儿为什么没说出来?
生:因为“我”看到妈妈是“一本正经”说的。
生:从“一本正经”我体会到妈妈是很认真说的。
师:是啊!妈妈很认真地说真爱就像茉莉,课文最后也这样写: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真爱为什么像这平淡无奇的茉莉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里去细细体会吧。谁继续读6、7、8自然段,大家一边听,一边想:你从哪儿感受到了爱?(学生自由读第6、7、8自然段)
[点评:整体观照,紧扣标点,诵读品味,生发疑问,使课堂教学有了抓手和落脚点。“这也叫爱”牵一发而动全身,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 读演结合,演中悟情
师: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妈妈对爸爸的爱?
生:我从这儿体会到了妈妈对爸爸的爱——“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我体会到妈妈非常体贴爸爸。
生:我还从这儿体会到了妈妈对爸爸的爱——“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妈妈知道爸爸出差回来很累很饿,所以要映儿等他吃完了再告诉,妈妈处处为爸爸着想。
师:体会得真好。妈妈说“现在看来不行了”,“现在看”妈妈哪儿不行了?
生:身体不行,病得严重。
师:哪个词最能说明妈妈病得严重?
生(齐):“虚弱”。
师:是啊,如果不是得了急病,妈妈一定会——
生(齐):包饺子给爸爸吃。
师:如果妈妈身体还能坚持住,妈妈一定会——
生(齐):包饺子给爸爸吃。
师:妈妈虽然病倒了,但想的不是自己,而是——
生(齐):爸爸!
师:是啊,妈妈一心想着爸爸 ,谁来读一读妈妈的话,把我们体会到的读出来。注意“虚弱”。
(生用虚弱的语气,缓慢的语速感情朗读。)
师:妈妈对爸爸的爱体现在这平淡的话语中,而爸爸对妈妈的爱则体现在一个动作中,哪个动作?
生:“直奔”。
师:读一读,从这个“直”字你体会到什么?(生自由读)
生:我体会到爸爸特别想立刻见到妈妈,非常担心妈妈。
生:我体会到爸爸心里非常焦急,顾不上休息就赶往医院。
师:假如我现在就是映儿的爸爸,你们都是映儿。(师提醒)你们就是——
生(齐):映儿。
师:我刚出差回来,进了门,发现妈妈不在,我问你:“映儿,妈妈呢?”
生:妈妈有事出去了,这是她给你包的饺子,你快吃吧。
师:这哪里是包的,这分明是买的。快说,妈妈呢?
生:妈妈的同事喊她出去了。
师:不可能,妈妈一定会在家里等我的。
生:妈妈知道你回来,给你买好吃的菜去了。(生笑)
……
师:是啊,映儿费尽心思编的谎话爸爸相信吗?
生(齐):不相信!
师:为什么?
生:因为爸爸太了解妈妈了,他知道妈妈一定会亲手包饺子,他发现饺子不是妈妈亲自包的,就知道妈妈一定病了。
生:因为他们心有灵犀。
师:是啊,多年的相知相处早已是心心——
生(齐):相印!
师:所以,爸爸虽然一身疲惫,但他顾不上——(生:休息)就(生:直奔医院);虽然爸爸非常口渴,但他(生:顾不上喝水),`就(生:直奔医院);虽然爸爸非常饥饿,但他(生:顾不上吃一口饺子)就(生:直奔医院)。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得语速偏慢)
师:爸爸这时候多想马上看见妈妈,再急切些。
(语速加快了,读出了爸爸的焦急)
[点评:抓住关键词“虚弱”“直奔”,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对话,将文本读厚,还文字以丰富的画面,在阅读训练中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积淀语感,品味情感。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生齐读后]
师(引读):此后,他——
生(齐):每天都去医院。
三、 深读感悟,深入内心
师:又一天清晨,我带着茉莉花来到医院,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怔住”是什么意思?
生:呆住了。
生:愣住了。
师:眼前的什么让我怔住了?
生读: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师:妈妈得病,脸上的表情应该是——
生(齐):痛苦的。
师:而此时嘴角却挂着——
生:恬静的微笑!
师: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用心默读9~16节,找一找那些让你感动的词和句,画一画,写一写,体会妈妈为什么会微笑。
(生自读探究,感悟真爱)
师:妈妈怎么会笑了呢?谈谈你对“微笑”的体会。
生:妈妈的笑是幸福的,她感受到了爸爸对她的爱。“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我从“紧握”中体会到了爸爸怕妈妈夜里有事,就紧握着妈妈的手睡,爸爸是多么关心妈妈。
师:紧握的不仅仅是手,更是两颗心哪,你能读一读吗?注意是“紧握”。(生读)
生:“爸爸睡眼蒙眬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来。”从“轻轻”、“蹑手蹑脚”中体会到了爸爸生怕吵醒妈妈,动作特别轻。
师:体会得真好,能把这份细心与体贴读出来吗?(生轻轻地读)
师:谁也能像这样轻轻地读?
师:真爱不需要惊天动地,就在这平常的动作中,谁还有体会?
生:“一个清新的早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我从“叮嘱”中体会到了,爸爸知道妈妈喜欢茉莉花,就让我带茉莉花,说明爸爸很细心。
生:在爸爸心里,他也觉得真爱就像茉莉。茉莉就象征着爸爸妈妈之间的真爱。
生:“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爸爸知道妈妈有事不肯叫醒他,没有在陪床上睡,而是伏在床边握着妈妈的手睡。
师:爸爸说这句话时眼睛里怎么样?联系上文。
生(齐):布满了血丝。
师:这说明什么?
生:爸爸并没有睡好,他一直在守护妈妈。
师:爱就是一夜夜的守护。谁能读出这份平淡的真爱?(指名读)
师:是啊,真爱就包含在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中,平平淡淡,却又真真切切,这份真爱让妈妈露出了微笑,这是恬静的微笑,更是——
生(齐):幸福的微笑!
生:从爸爸的话中我还体会到了妈妈对爸爸的爱。因为爸爸知道,妈妈有事一定不肯叫醒他,说明妈妈也很体贴爸爸。
生:“不肯叫醒”,妈妈身体虚弱,最需要的就是有人照顾,为什么妈妈不肯叫醒爸爸?
生:爸爸白天要上班,夜里要照顾妈妈,很疲劳,妈妈想让爸爸好好休息。
师:还能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妈妈的体贴?
生:“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妈妈宁可自己手脚麻木也不肯动,说明妈妈为爸爸着想。
师:同学们有过手脚麻木的感觉吗?
生:有时候坐着看电视时间长了,手脚就麻木了。
师:手脚麻木时感觉怎么样?
生:特别难受。
师:这时候最想干什么?
生:动一动。
师:不动一动会更加难受,而妈妈更是长时间没有动,难受吗?
生(齐):难受!
师:可妈妈嘴角依然挂着微笑,为什么?
生:妈妈是想让爸爸多休息一会儿,只要爸爸休息好,妈妈就高兴,再难受也心甘情愿。
[点评: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尊重学生的阅读体悟,同时发挥教师平等中首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过程、和谐愉悦的氛围中逐渐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师:这就是真爱呀。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美好的夜晚,走进爸爸妈妈的心灵深处。(大屏幕出示)夜深了,爸爸伏在床沿边,心里默默地说:“映儿她妈,我夜里睡得沉,你有事又不肯叫醒我,我就 ,这样睡,你一动我就醒了。”
妈妈望着伏在床沿边睡着的爸爸,心里默默地说:“映儿她爸,我怕惊动你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但我 。”
(补充填空,配乐有感情轮读。)
师:多么真挚感人的爱,多么温馨美好的画面,谁来读?(出示第9小节练读)
师:连阳光都变得多情,悄悄地“探”了进来,不忍破坏这一幅美好的画面,因此要读得轻柔、舒缓,谁再来读?(指名读)
(示范读后生有感情地齐读,感受这爱的画面)
[点评:语言实践、情感体悟、朗读指导在这个环节设计中自然融合,和谐统一,优美的音乐,动情的朗读,学生浸润在语言文字散发出的情味之中,课堂充盈着茉莉花幽香般的语文味儿,课堂气氛进入了高潮。]
师:我把一大把茉莉插进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引读):“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它送来的,袅袅地。”[板书: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钻到我们的心中]
师:这里赞美的仅仅是茉莉吗?
生:更赞美了爸爸妈妈之间茉莉般的真爱。
师:从“钻”字你体会到什么?
生:“钻”字说明这份真爱是悄悄地进入了映儿的心里。
生:“钻”字说明这份真爱到了映儿的心里很深,很深。
师:是啊,“钻”,是一种力量,一种深度,这种平淡中的真爱令映儿和我们久久难以忘怀。谁来读好这一段,让这份茉莉般的真爱钻到我们的心里?(指名读)
师:“钻”得还不够深,谁再来读?(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份真爱读进心里,一齐读。(生齐读)
师:老师似乎已经闻到了爱的芬芳,难怪映儿情不自禁地说:哦,——
生(齐):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师:真爱像茉莉吗?
生(齐):像!
师:哪儿像?
生:真爱是纯洁的,就像茉莉一样洁白纯净。
生:真爱是动人的,就像茉莉散发着缕缕幽香,令人回味。
生:真爱不需要轰轰烈烈,就在平平常常的细节里,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
生:我今天才知道了爱就是这么简单,它不像玫瑰那样艳丽,也不如彩虹那样动人,它就在生活里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中。
[点评:“这也叫爱”的疑问,到此时已经在学生头脑中有了较为清晰的答案了。学生的理解已经基本到位了。这种到位,不是语言表达的到位,而是心灵感应的到位。]
四、 回归整体,回味真爱
师:是啊,爱,有时轰轰烈烈、荡气回肠,有时平平淡淡、散发幽香,更多的时候,爱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我们再来一起回顾课文中那茉莉般平淡却感人的爱的细节。(音乐,大屏幕)指导读爱的小诗:
爱是“吃完再告诉”的细心
爱是直奔医院的身影
爱是紧握的双手
爱是布满血丝的眼睛
爱是手脚麻木也不肯动的体贴
……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师(借助板书引读):“哦——”爱如茉莉一样——(生:平淡无奇);爱如茉莉一样——(生:洁白纯净);爱如茉莉一样散发着——(生:缕缕幽香)。[板书:——!]
师: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停顿数秒后下课。
[点评:将学生零星的感受进行精致的整合,形成了一首精美的小诗,这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这是文章特色的绝佳呈现和写法渗透,体现了“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在师生的诵读中课堂诗意弥漫,水到渠成,回味无穷。]
[总评]
本课紧扣文本,优化设计,读出了情、品出了味、激活了思、习得了法,使阅读成为了丰富学生生命体验的情感过程,成为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历练过程。整节课朴实无华,较好地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促发展”的语文教学思想。
应该说,这篇课文是很难上出情感充盈的课堂效果的。因为学生年龄还小,还没有注意在细节中体会“真爱”的体验。这样的课文情感是淡淡的,课堂教学往往会真的“平淡无奇”,甚至是“泛泛而谈”,在“冷冷淡淡”的课堂中学完课文。而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读中“渐入佳境”,学生对“茉莉般的真爱”体会是到位的,是深刻的。这是什么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教材进行了艺术的处理,很巧妙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了补白和加工。一是“不吃饺子直奔医院”的对话补白,二是深夜里,爸爸妈妈深情的内心对话。这两处处理将学生带入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了共鸣。三是将课文中的细节,编成了一首反映“真爱”的小诗,当然,如果让学生填空“爱的细节”就更好。这样的小诗,是作者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的高度体现,这种处理是匠心独运的,是神来之笔。可以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之所以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是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以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分不开的。
课堂教学离不开预设,离不开精心的富有创造性的预设,这是不容怀疑的。
[执教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溱潼实验小学]
[点评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