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小说中两次写到祥林嫂完整地讲述了阿毛的故事,前后一对照就会发现文字大同小异。是因为听的对象一会儿是鲁四老爷一家,一会儿是鲁镇众人,所以说话必须加以变更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祥林嫂如果能鉴貌辨色,也就不再是原来那个受到精神刺激的祥林嫂了。或许是鲁迅先生写作时的疏忽而使两次讲述略有出入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其实,这是作者有意的文字设计。
下面我们对照一下祥林嫂的两次讲述(画线句相异):
第一次: 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第二次: 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第一次讲述九句话,第二次讲述十句话,句句有文字改动,但意思不变。阿毛被狼活活吃掉,对祥林嫂来说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她失去了唯一的安慰。祥林嫂哭尽了眼泪,精神麻木的她又念念不忘她可怜的儿子,就只能用诉说来代替哭泣了,所以小说中势必要反复出现“阿毛故事”。如果两次讲述前后次序有颠倒,那么就难以突出祥林嫂的日夜不忘;如果为了突出祥林嫂的日夜不忘而使两次讲述完全相同,就会过于夸大祥林嫂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当我们看到祥林嫂一字不易地反复讲述“阿毛故事”的时候,就已经不是那个精神恍惚近于痴呆的祥林嫂了,故事也会变得不真实。
由此看来,作者有意在文字上做了精巧的设计,既不变更大致内容,也不变更叙述次序,只在几个无关紧要的地方做些更动。这样既保留了完整的阿毛的故事,也突出了祥林嫂的鲜明个性。
[作者单位:河北辛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