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327

[ 杨艮样 文选 ]   

虚词运用的典范

◇ 杨艮样

  欧阳修在他的名篇《醉翁亭记》一文中接连使用了21个“也”字,这种现象似乎是不多见的。此举可说是创造性使用虚词的一个特例。欧阳修如此运用“也”字,有什么作用呢?笔者不揣浅陋试作浅析如下。
  阅读课文从段落下手。《醉翁亭记》共有4个自然段,每自然段具体写了几层内容,看看每个自然段各用了几个“也”字就一清二楚了。第一段用了9个“也”字,也就可细分为9层内容:① 开头一句勾画出滁州的地理环境;② 道出琅琊山之特色及方位所在;③ 续写酿泉;④ “特写”醉翁亭,点题;⑤ 交待造亭者;⑥ 交待名亭者;⑦ 诠释亭名之由来:⑧ 点明全篇之核心命意;⑨ 指出醉乐之关系。不难看出,文中的“也”字,就是全篇各文段的层次标志;“也”字清晰地标明了各文段内容的层次,使人见了“也”字就一目了然。
  阅读课文需要反复地朗读,但在朗读《醉翁亭记》一文时,有无“也”字,留给人的朗读感受是大不同的。正是因为文中使用了21个“也”字,在朗读文章时,让人明显地感受到,全文在整体上显得气韵悠长,不疾不徐,舒畅于怀,怡然于神;层次间过渡顺畅自然,节奏明朗。如果去掉“也”字,则明显地感到急促气短,语句陡然,毫无美感可言。
  阅读课文必须把握主旨。《醉翁亭记》乃欧阳修的抒怀之作,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21个“也”字也起到了间接配合表现主旨的作用。全文一个“也”字贯通全篇,循着那一唱三叹的“也”字声韵,就会让人仿佛看到“醉翁”悠然自得地漫步在滁州的山水之间,乐景乐游,乐民乐饮,乐醉乐归,陶醉在“乐其乐”中。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连用21个“也”字,是使用虚词的一个成功典范。
  [作者单位:湖北省汉川市实验中学]

虚词运用的典范
目录

  •  / 叶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