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277

[ 黄碧艳 文选 ]   

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 黄碧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这个工具,其标志是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但语文教学决非工具式的技术训练。叶澜教授说:没有学生的主动性,这种教育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它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率低下,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文本所具有的人文特点,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什么?人文关怀就是一种以尊重人、关怀人为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是要在读、说、问、演等环节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注重情感体验,培育语文素养,弘扬创新精神,满足发展需要。
  
  一、 从读中体现人文关怀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我十分注重朗读,首先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做到不唱读。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强化感受性、体验性。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在充满人文内涵的课文中,如果不引导学生去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两句话:“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去“读”,与文本对话,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发展自己的语感。
  
  二、 从说中体现人文关怀
  
  阅读的目的不单纯是理解文本意思,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丰富个体的生命情绪体验,同时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要对文本所反映的事实和关系提出质疑,以发现文本中的偏见和不实描述。儿童在接触文本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分析信息的能力并进行自我的建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来源自多样化的生活背景和各自不同的立场观点,鲜明地揭示着他们关于世界的看法。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内容。人们对于语文材料的理解应该有一致的地方,否则就无法进行人际交流。但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语文教学中倡导的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和具有独创性的理解。是非标准,语言规范,都可以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建立,而真实地表达自己、不趋同的品质是最可贵的,也是很容易受挫折的。而这种不趋同、自主思维、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教师应予以积极引导和鼓励。
  
  三、 从问中体现人文关怀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中外思想家都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看作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是对知识主动探求的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从不敢提问到想问、敢问、善问,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上下文探究段落、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使学生在思中有所认识,在思中找出问题,在思中理清脉络;使学生在议中充分交流,在议中解决问题,在议中得到提高。教学《养花》一文,在组织学生学习“养花中遇到的伤心事”部分时,我正引导学生用“伤心”的感情朗读这一段,突然有个学生问:“既然课文写的是养花的乐趣,可为什么这里写到伤心的事呢?难道伤心也是一种乐趣吗?”我马上表扬他这个问题提得好,又转向大家问:“谁能解决这位同学的问题吗?”迟疑了一会儿后,一个学生说:“我觉得,既然是养花,有开心的事,肯定也会有不开心的事,这样写才真实。”我又问:“生活中,你们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一学生说:“我也有过和老舍爷爷一样的体会。不久前,我买了几条小金鱼,把它们养在鱼缸里,每天喂它们,看它们,给它们换水,我开心极了。可是,过了一个星期,那条黑色的小金鱼死了,我好伤心哪!我伤心是因为我太喜欢它了。”又一学生说:“我喜欢吊兰,去年阿姨送了我一盆,可是今年夏天的时候,吊兰不知道得了什么病,枯死了,我伤心了好几天呢。”我接着说:“同学们理解得多好呀,正所谓爱之深,伤之切啊!”……学生对课本上的东西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这是学生主动探索的信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阅读了、思考了、参与了、理解了,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学习的自主权。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表扬对学生的批判能力表示鼓励,如“这个问题提得好”“你很有眼光”等,并引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深入读文等各种途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支持引导学生的大胆质疑给了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支持引导学生的求异探索是对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是对学生最充分的人文关怀。
  
  四、 从演中体现人文关怀
  
  “演”指的是表演,是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形式,是学生进行的以动作为基础的辅以语言交流的课文情境的再现。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通过与教材相关的活动设计,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使抽象化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活动中能展示的相应情境,无疑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因为活动在儿童认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活动中开始的,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创造情境进行表演是一种最好的研究形式,是人们发现自我和周围世界的一种行为。
  课堂情境表演,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都是极大的锻炼。表演是教材的“再创造”,在表演中,“演员”像生活在现实中,不断扩展着“剧本”和作者的思想,把对生活和知识的认识运用到课程中,使之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释放自己的精神能量,享受与人合作的怡悦,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文学科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遵从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及规律,尊重个体的精神自由、情感态度、个性体验,把语文教学建筑在培养具有完善的自我人格精神的教育观念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使用语言工具的技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归宿,让学生获得最优化的发展,就必须在教育的过程中浸润人文思想,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要求,又是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最具价值取向的观念。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 七小]

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目录

  •  / 叶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