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268

  

语文课堂提问要把握好“五度”

◇ 金坤荣 李留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才能释疑解难,取得进步。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正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培养学生创造力注意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那些不恰当的提问非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把握好语文课堂提问的“度”呢?笔者认为:
  1. 要掌握好问题的难度。问题设计应该难易适度。所提问题如果太难太深,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回答的信心和勇气;如果所提问题太易太浅,学生无须思考而唾手可得,那就失去了提问题的意义。因而,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如一位老师教学两首《咏梅》词,在疏通词句后问学生:毛泽东和陆游笔下的梅花有什么不同?显然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如果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将问题这样改编一下——梅花生长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梅花有什么表现?从中可以看出梅花有什么品质特点——这样一环扣一环地问,使学生“跳一跳摘得了桃”,又逐步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2. 要安排好问题的梯度。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这样既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反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位教师教《孔乙己》,引导学生讨论小说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含义时,有层次地提出了三个问题:① 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学生深入文本,找出依据,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接着,教师抛出第②个问题:孔乙己为什么会死?以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题旨。最后适时提出第③个问题:你对孔乙己这个人是同情还是怨恨,为什么?这三个问题,如行云流水,由表及里,具有序列性和梯度性,促使学生研讨关键的问题,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文本深层次的内涵。这样的问题梯度,妙在架设学习桥梁,巧妙引导,层层剥笋,引人入胜。
  3. 要调节好问题的密度。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能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如果提问过多过密,学生忙于对付教师的提问,容易造成学生疲劳和厌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提问过少过疏,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即不要多,也不要少,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如在理解《口技》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 请用简洁的话来概括文中表演者表演了哪几个声音场景?② 表演者在表演时,听众有什么反应呢?写听众反应有什么作用?③ 这么高超的口技是借助什么道具来表演的?写道具有什么作用?④ 整个故事的展开都紧紧扣住一个什么字来展开的?这样的问题设计,从抓住课文的场景片段入手,通过3、4、2、1(即3个场景、4处反应、2次道具、1个文眼)的教学,突出重点内容,巧妙而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了课文烘托口技表演之“善”的内容及特点。
  4. 要选择好问题的角度。有人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课堂提问时,教师不能局限于一个角度,要根据内容和实际需要从多角度来提问,要着眼于知识的不同侧面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要从新颖的角度巧妙切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可以正问、反问,也可以开门见山地问、拐弯抹角地问、居高临下地问。从各个角度来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变能力。同一个问题,这样问,学生可能满脸疑团;那样问,学生可能豁然开朗。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曾向学生提问:一个刚开始长牙齿的小孩去帮愚公移山,他的爸爸会同意吗?学生考虑了一下回答说他没有爸爸。钱老师又问他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从“孀妻”一词可看出。从爸爸是否同意的角度来落实“孀妻”一词的意义,可谓角度新颖,理解深刻。又如教学《孔乙己》,教师可开门见山地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孔乙己姓什么名什么?”巧妙地引导学生认真研讨课文,深入理解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社会内涵,从而很自然地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5. 要设计好问题的宽度。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能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并允许学生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这是探究性提问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是说,探究性提问没有一定的答案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要注意目标清晰,组织问题的语言精练,具体明白;二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宽泛,不着边际,使学生不知从何作答。如一位初二教师教学《始终眷念着自己的祖国》,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马上要求学生“给钱学森做一份生平简历”。应该说这个问题设计比较新颖灵活,能够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学生初次碰到“做生平简历”的问题,不知怎么做,无从下手。很显然问题太“宽”了。如果改为:“找出文中的时间段,看看在各个时间段钱学森做了什么;在这个基础上,整理一份钱学森的生平简历”,这样的问题和要求容易使学生把握,既能促使他们扣住文本积极思考,又能引导他们探究钻研,做出有个性的“生平简历”。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适合学生口味的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梅堰中学]

语文课堂提问要把握好“五度”
目录

  •  / 叶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