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255

[ 袁长来 文选 ]   

新课程语文学习三策略

◇ 袁长来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调整、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要把这一思想渗透到语文学习中,就必须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动机,力求将教学活动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调整、重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实施“四步转换教学法”①的研讨中,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 把确定目标的参与权交给学生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师生教与学的交互活动所要实现的终极目的,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指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往往会由一种缺失性需要状态转化为唤醒状态,形成具有一定能量和方向性的学习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则是行为的直接动机。可见,明确教学目标对达成课堂的教和学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中的由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做法,仍然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这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因而,我们认为,让学生自主参与目标的确定过程与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活动实现目标的过程同样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因为这可以让学生更有激情地投入到完成课堂教与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活动中去。进行这种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读课文,自行思考,构建自己的认知图式,并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认知图式。然后再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根据课本知识内容和课堂教学实际统构部分学生已显现的认知图式,共同商讨,趋同存异,基本达成教师课前预设的学习目标(尽管这个师生共同形成的目标不太可能与老师课前预设的完全一样)。例如,学习《十八岁和其他》《想北平》《我的五样》这些相对浅易的课文时,学生的可参与因素更为明显,通过讲故事、搜集资料、制订读书计划等活动,形成教学目标。当然也可以在学生初读文本后,用提问质疑的方式产生学习目标,因为提问是学生思维具有始动性、方向性的有效途径,也更能使学生思维发展具有调控性。像《人生的境界》《前方》等学生比较陌生、理解有点难度的课文,学文伊始便可让学生提问,把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虑大胆披露出来,从而产生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再结合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参与了学习目标的确定过程,学习文本时就有一种方向性的驱动力,也就更主动、更投入了。
  
  二、 把宽松的课堂氛围还给学生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教师的口若悬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应努力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这是由语文教学实践性特点所决定的,而且语言文字必须经过多次实践和运用才能掌握。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从大的方面讲应该是师生共同的生命的投入,是一种良性的双向互动,绝不是单向的给予或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到两点:一是尊重学生:民主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达到目标,而不是直接告诉或教师说了算。叶圣陶先生有一句极为普通而又蕴涵深意的话:“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的确,当课堂教学充满了围炉夜话般的宽容随意性的时候,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就能得到充分的诱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唤醒与形成便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享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对文章的 “再创造”过程。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要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遵循母语的学习规律,鼓励学生主动感知、整体领悟阅读材料,不能用教师对课文的“肢解”分析来强硬地替代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整体的感悟,鼓励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和交流。在对话和交流的基础上,允
  许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力”也就自然显现。
  
  三、 把归纳规律的过程留给学生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以及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这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则可以与创作文本对话,与教学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学生对话,与环境对话。“显然,在众多的对话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削弱,文本的客观确定性也面临挑战!过去那种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索已经是一种‘传统’过时的读解,新课程的读解的目的在于建构新的意义,它应该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精神相遇,一种经验契合。文本的确定性存在最多是这种对话式读解的前提,阅读就是要创造性、个性化,批判性、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自主化、独立化”②,这就是要每一位学生挖掘出自身的积极性,激活起对鲜活生命的独特感悟。
  语文教学中“问题”的真正解决应是以学生自身能力的形成为依据的,仅仅停留在“问题”(尤其是这“问题”还是教师的)这一层面上是不行的,这就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症结所在。因此,正如有学者所说:“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明白探求问题的过程为宗旨,应以能力形成过程的揭示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反馈为立足点。”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国古代教育理论也提出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点。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不用“教”,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渔”,这应成为我们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规律和方法的归纳与感受的过程,掌握获得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学习才是主动的,知识才能内化,才能达到“不用教”和会“渔”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归纳规律和方法的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分析,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样学生得到的规律和方法才能“永驻心中”。
  
  [参考文献]
  ①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研究性学习在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②贝学问:《当前语文教学若干问题试解》《江苏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③贝学问:《开创研究性学习的实惠时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7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

新课程语文学习三策略
目录

  •  / 叶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