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与作者息息相关,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语用的结晶,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贯穿着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解读文本,自然也就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果缺少了这些元素,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发生偏差,甚至会出现误读、错读现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作者简介、创作动因、生活情境等背景不落窠臼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借助这些资源,正确解读文本,深刻理解文本;让阅读教学因背景资料的介入而变得更加厚实。
一、背景资料的概念和特征
背景资料,就是与文本密切相关的,为解读文本、感知人物、把握中心、理解主题等方面提供辅佐的重要材料。它既包括教材中已有的课前提示、课后补白、页下注释及读本材料,又包括需要从课外扩充引征的材料,如作者介绍、写作目的、创作背景、作品评价等。其基本特征主要有四点:
(1)丰富性。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与时代、社会、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同样,语文教材的背景资料也极为丰富,文化底蕴也甚为深厚。按其性质可分两类,一类是说明性材料,如社会政治背景、历史演变或地理环境;一类是注释材料,如人物介绍、科技知识等。
(2)差异性。背景资料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教师人生阅历、学识水平、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不同,学生生活经历、家庭背景的差异,以及课堂教学现状的复杂多变等因素,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同一文本时,对背景资料的开发利用也会存在差异。
(3)多元性。同一资源在不同的文本中有着不同的价值;同样,相同的背景资料,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也有着不同的作用。比如,在上课伊始介绍作者,往往是为了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基本了解,而在教学之中介绍作者生平,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主题,把握中心。
(4)潜在性。背景资料一般不直接出现在文本之中,而是隐藏在它的背后,必须通过教师自觉能动地加以赋值、开发和利用,才能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元素,发挥其潜在的教学价值和教育功能。
二、背景资料的呈现原则
背景资料是一笔值得珍视、值得发掘的资源。我们既要用好背景资料,充分发挥它对文本解读的补充、渲染和促进作用,还要处理好文本教学和资料引用的关系,做到定位准确,选择灵活,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真正发挥背景资料的“助手”作用。
1.灵活性原则。背景是为内容服务的,面对丰富的背景资料,教师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适当补充,把背景资料合理地融合于文本的阅读感悟之中。既可直陈式介绍,也可鲜活的引征;既可开头引用,也可因势插入;既可教师主讲,也可学生链接;既可平面的知识性补充,也可进行立体的文化性拓展……概括地说,就是要灵活地呈现,多角度介绍,多层面运用。
2.适切性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需求和文本特点,把握好介入的“度”。一是适量,就是选用的材料,要切合文本和学生实际,从数量上控制好,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如果太多,会喧宾夺主;如果太少,则起不到预期的效果。二是适时,要把握背景资料的介入时机,在学生想知但又不知时,有针对性地展示背景资料。三是适合,就是选用的材料,要与特定的文本解读密切相关,不能仅凭背景资料对文本作牵强附会的解读,曲解甚至错解作者本意。
3.整合性原则。背景资料在成为教学内容之前,是零乱的、分散的,它往往难以直接应用到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各个零散资源之间的联系点,对其进行加工、重组、整合,使“素材”变换、加深、升华和活化,把“原生态”的、零乱无序、优劣混杂的背景资料整合起来,以适合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4.情感性原则。背景关乎人与生命,关乎时代社会,关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发利用背景资料时,一要根据文本需要,用充满灵性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介绍,点燃起学生的情感;二要用背景所蕴含的情感、文化等多元要素,去熏陶学生,感染学生,让背景成为情感思想的延伸点,成为主动探究的兴奋点。
三、背景资料的呈现策略
“红花最艳,也要绿叶衬。”背景资料虽为绿叶,但不能小觑它的作用。有时,一些具有特殊时代背景的散文、小说和诗文,如果离开了具体可感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往往就会失去意义,甚至会作出完全相反的解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该如何适时地呈现背景资料呢?
(一)课始展示,唤醒阅读期待
清人李渔说道:“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文学作品的开头是这样,背景资料的呈现也是如此。我们如能在新课开始之际,介入有价值的背景资料,对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唤起他们的“阅读期待”会有很大的帮助。
1.营造氛围,渐入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这就是说,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要营造乐学的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需求,呈现与之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因为这些背景资料在成为教学内容之时,已经过教者的加工、重组和整合,情趣丰富,切合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快乐求知、自由探究的境界。请看下面一则案例:
老师一边出示“安徒生雕像”,一边用深情的话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他出生在丹麦,成为世界的儿子;他是一个诗人,却成为童话之父;他忧郁自卑,却为孩子们编织出许许多多绮丽梦幻的纯真之梦。当美人鱼浮出海面,当丑小鸭摇身一变,当卖火柴的小女孩许下心愿,当灰姑娘拾起她掉落的水晶鞋……那些寄寓在童话里的爱和美好便长留人间。现在,就让我们用一颗虔诚的心,重温经典,去贴近一颗美丽、高贵的心!”
这是教学童话《丑小鸭》时的作者介绍,话语不多,还配以图片,但内涵厚实,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睿智的话语,真情的呼唤,撞击着每一位同学的心灵,激荡了每一位同学的灵魂,激发了每一位同学的求知欲望。
2.立足全局,未雨绸缪。将精心准备好的背景资料安置在教学之初介入,如果仅仅是为了营造氛围,蓄势待发,那就浪费了背景资料的巨大价值。优秀的教师不会到此“罢休”,而是立足全局,从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整体教学出发,努力挖掘背景资料的潜在价值,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或是根据整堂课的教学需要,一次性呈现几个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其观照全篇,引领全文的教与学;或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和思考,反过来解读、验证、鉴赏、评判这些背景资料;或是让这些资源发挥“预热”作用,转换角度变式运用……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介入的背景资料,可以说是最典型的范例。余老师首先让学生齐读课文,接着,就在大屏幕上依次呈现4则背景资料(分别是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人生遭遇、写作背景以及课文的艺术成就),学生每读一则,教师就作精要的点评。
这4则材料,统摄全文,为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穿透苏轼微妙而复杂的心境,铺好了路,搭好了桥;也为学生深入理解“闲人”的含义,起到了铺垫作用;特别是从中提炼的“神品”二字,不仅创设了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还自然地成为整堂课的教学主线和主打问题。
(二)课中渗透,透彻理解文本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不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既可以在教学之时展示背景资料,还要在教学之中灵活地引进背景资料,让经典文本和鲜活的语文资源相互交融,使文本变得更丰满,学生理解得更透彻,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得更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