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就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体验式阅读来源于生活,离不开情感,情感是体验式阅读的灵魂。体验是一个过程,是主体知、情、意、行的亲历、体会与验证。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就是引导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感受、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语言艺术,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人生经验,然后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感受体验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创设情境,抓住文本中能够唤起学生体验的最佳切入点——情感,诱发并引导学生去体验。
一、自读自悟体验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体悟语文情、理、趣的重要一环。自读自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习客体的直接接触和感悟。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在接触课文时都会有不同层次的感悟,而这时候的感悟,无论深浅,都是真实的,都是最有个性的。
我曾听过一节公开课,内容是《黄河的主人》。教师导入课文后,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开始了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澎湃的激情着实令人佩服,但先范读后自读的做法值得商榷。一般说来,教师的文化知识、审美水平、思想认识、表达能力都要高于学生,我认为教师激情朗读应往后挪挪,可能这样更科学合理些。因为,教师的范读使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其后学生朗读,有的刻意模仿老师,有的则显得信心不足。刻意模仿是学生在自己体验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缺少对课文的自读自悟,缺少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情感投入,是无个性的朗读,学生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没有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显然达不到应有的阅读效果。信心不足则缘于害怕自卑、自叹弗如的想法,在无准备的情况下,自然不敢高声读了。因此,学生的自读自悟不可缺少,不可替代,它是深入阅读理解的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要一锤定音,“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朗读是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基本形式,学生的自读自悟应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省略的教学环节。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的朗读指导或者示范可使学生互相比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法更符合新课程理念——自读自悟是深入学习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并帮助学生打好这个基础。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在接受知识、理解问题上的差异性。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接触文本,接受文本,感悟文本,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在自读自悟中提高阅读能力。
二、创设情境体验阅读
一切知识源于实践。体验是主体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对学生来说,它有着无穷的乐趣。体验可以形成丰富的记忆表象,而联想、想象的发生就是以表象为出发点的,想象力的发展影响着智力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条件,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体验与实践是紧紧相连的,体验一般可以看成亲身经历、形成经验的过程。体验学习是指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的实践的过程,它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的互动性,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突出人与人、学习者与教材双向交流沟通。强调自我的感悟与发现,是一种人本化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这样,学生感知起来就会更加容易,也就会有更深刻的体验。
如《大江保卫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使用不同的动词模拟人物动作,进入角色,感受不同的词语带来的情感体验,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和亲身体验,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创设情境固然重要,尊重特定历史情境并深入其中去体验则同样重要。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即兴表演,然后组织学生评论。要求学生从文本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去深入领会:司马谈临终时“泪流满面”的遗嘱,司马迁身受酷刑时的“悲愤交加”。通过提示,学生设身处境地去想象当时的情景,对人物的情感有了深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人物角色体验、历史背景介绍、实地实物演示等方法,创设具体的阅读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思绪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获得感悟体验。
三、质疑探究体验阅读
质疑对于体验者来说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要对事物进行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生成一些对学生来说,具有超越性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既是对学生生命活动的肯定,也是对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教学规律的尊重。所以,语文教学应该从理解学生开始,给学生一个学习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敢想、敢说、敢于尝试,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获得切身的体验。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学生针对宰杀大黑骡子这一事件展开的激烈讨论,提出的不同的疑问,大都是基于不了解作者意图的情况下产生的,需要老师的适时引导。但面对学生们这种敢于向文本质疑的探究精神,作为教师的我感到由衷的欣慰。语文阅读教学离开了学生主体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怎会有这样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