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930

  

学生也可以当老师

◇ 季 俊

  我常教高年级,对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一般不随便评说,但前些日子听一堂二年级语文课——《骑牛比赛》给我的启发让我不能不说。
  这堂课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对骑牛比赛有了初步的认识,当老师带着孩子们读到“你怎么没从牛背上摔下来”一句时,一个小男孩突然举手:“老师,我认为这说法不对。”出于职业的敏感,我对文章字词的推敲素来颇有兴趣,一个二年级的小孩子居然敢说书上语句的不是,我兴致更浓了。只听小男孩连珠炮似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因为从骑牛比赛的常态来看,任何一个骑牛高手在牛背上停留的时间都不会超过一分钟,最终都得从牛背上摔下来。选手获胜,主要是看谁在牛背上停留的时间长,所以我认为应改为‘你怎么在牛背上停了这么长时间’或者说‘你怎么在牛背上坚持了这么长时间。”’对呀,有理有据,这小家伙还真是一个细心的机灵鬼!顿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谁说小孩子只是听众,是接受者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是,笔者的“灵感”便也在研读文本和观摩思考中悄然生成……
  
  1 文本的细读,需智慧的碰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其实,文本细读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不断形成自己独立价值判断的过程,是鼓励学生不拘于常规,发表不同的见解的过程。许多的文本中有一些看似相互矛盾的地方,如果能引导学生就此开展思辨性解读,那么定能让学生深入文本,进而进发智慧之火,喷涌情感之泉。
  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我按照惯例,问孩子们还有什么问题要大家一起解决。结果“问题专家”陈钰雅抢着站了起来,说:“老师,我想问,课文中‘小恩科西不久终于离开了人世’这句话让我不解,因为‘终于’一般是用在经过一番努力以后取得成功的,小恩科西的离去应该是令人惋惜的,而这儿用上‘终于’,怎么让人感觉是人们早就希望他离开人世了呢?”听了她的问题,我先是猛地吃了一惊,这样的问题她也想得出来啊?不过,这也正好是个机会啊,我何不抓住这个问题,让孩子们说说对文本的解读呢?于是,我说:“同学们,谁能回答她的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经她这么一问,又有老师的积极引导,其他孩子也兴致盎然——
  “老师,我认为这个词用得没有问题。因为小恩科西患了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按照常理,一般孩子都‘活不过两个生日’,他应该早就去世了。可他‘竟然挺到了上学的年龄’,可见他是如何经受住了病痛的折磨。用上‘终于’,更能表现小恩科西的勇敢坚强与坦然乐观。”班上的“智多星”涂廷铎发言了。
  “老师,我来说。”时盛杰也不甘落后,“我也认为这个词没问题。你想啊,小恩科西和艾滋病就像两个对手一直在斗争,本来是艾滋病占上风的,因为凡是得了艾滋病的儿童,很少有人活到两个生日的,而小恩科西却能勇敢地与艾滋病抗争,以他那坚强的个性硬是‘挺到了上学的年龄’,他是多么令人敬佩啊!尽管这样,他还是在12岁那年的6月1日被艾滋病打败了,离开了人世。这更加突出了艾滋病的可怕!其实人们早就担心小恩科西会过早地离开人世了,这儿他的离去是人们意料之中的事。所以我认为这儿的‘终于’一词,更能反映艾滋病的可怕与人们的惋惜却又无奈的心情。”这位出了名的“小博士”边说还边用手比画起来……
  “老师,我补充。小恩科西与艾滋病病魔作了顽强的抗争,尽管艾滋病夺去了恩科西的生命,但又是何等的艰难啊!这儿用上‘终于’,能看出作者的惋惜之情及对小恩科西的敬佩!小恩科西真不愧是一位‘艾滋病小斗士’!”
  随着思辨的推进,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烁,大家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情感的体验也逐渐变得清晰,逐渐趋于理性。课堂上掌声一阵接着一阵。他们抓住了语句间的关联,准确、全面而又深刻地体会了词语的内涵,深悟了课文的内容,读到了“文字的背后”……当时,我所剩的只有惊喜了!孩子们居然能理解得这么到位,领悟得这么深刻!看来孩子们的智慧真是不可小觑的啊!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精细化阅读,依赖的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而是学生思维的积极碰撞!
  
  2 语义的探究,凭师生的合作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的《渔歌予》中刻画的是这样一位老渔翁:悠闲自在地坐在小船上,垂钓着肥美的鳜鱼,他身披蓑草制作的雨衣,头戴箬叶编织的斗笠,在斜风细雨中,快乐得不想回家了。那天听课时,当执教的老师带着学生读完这首词后,问学生:“天都下起雨来了,老渔翁为什么还‘不须归’?”孩子们的答案可谓是多种多样:“因为他有蓑衣,有斗笠,不怕雨。”“也许他专心在钓鱼,根本不知道下雨。”“或许是因为他就喜欢雨天吧!”……这时,老师微笑着说:“大家说的都有些道理,那最主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进一步走近张志和吧!”紧接着,老师出示了有关张志和的文字简介:张志和绝意仕途,自号“烟波钓徒”,长期过着隐逸生活,徜徉于三山五湖之间,由于诗人并非真正的渔夫,而是以“烟波”为寄托的文人式的“钓徒”,只是“在乎山水之间”……在小组合作交流一番后,终于有学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你看这儿,鹭白、桃红、水碧、笠青、蓑绿,还有青山啊,鳜鱼啊,因为他被这初春的景色迷住了,所以‘不须归’。”“他喜爱垂钓,所以是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此时,不需要老师更多的讲解,学生在与老师的愉快合作中明白了语义,领悟了感情。
  在语义探究的过程中,当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只要老师给予适当的支撑,相信会有满意的结果的。
  
  3 精彩的生成,赖“离奇”的质疑
  
  许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往往流于形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多数学生人云亦云,缺少独到的见解和精彩的生成。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俗话说得好:“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如上文所述,在执教《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时,我按照惯例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才有了最后关于“终于”的发问,课堂上也就有了那么多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才会更加深刻。像这样的发问,在教学中随处可见。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一个学生问:为什么百舸争流的长江,在李白的眼里只是“孤帆远影碧空尽”?通过让学生自己议一议,辩一辩,使学生的思维触角更深入地触摸文本的深处,并从中得以启迪,何乐而不为?
  其实,平时在课堂上,只要我们相信学生,做个有心人,多给学生问的机会,就一定会有许多精彩的生成。在课堂教学流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讨论和学生的发言,捕捉学生思维的方向,聚焦话题。面对“生成”,教师要能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变生成资源为教学资源,使课堂闪烁智慧,富有灵性!人们常说,课堂因生成而精彩。笔者认为,课堂精彩的生成,往往依赖于孩子们那些“离奇”的质疑。
  
  4 孩子的潜能,靠热情的鼓励
  
  中国古代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概的意思是说:有形的东西能带来便利,无形的东西却起根本的作用;天下万物是有形的东西生成的,而有形的东西却是无形的东西造成的。对孩子潜能的培养,其实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那些急功近利的教育,也许能满足老师一时的虚荣,但从长远看,老师未必能笑到最后。为将孩子真正培养成才,也许耐心地培养孩子的潜能素质才是真正的捷径吧!
  执教《骑牛比赛》的这位老师,可能怎么也没想到她的学生会说出如此让人信服的理由。试想,如果这位老师的课堂过于严肃,这位老师平时不给学生机会,不去鼓励,那么会有孩子敢这么想、这么说吗?我们做老师的,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些问题或做法打乱了你的课堂预案,就压制孩子的思维,或训斥其不对。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或有了新的想法时,无论对与错,我们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便于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潜能。
  相信学生吧,在细读文本方面,他们也可以是老师。

学生也可以当老师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