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学习内容经过多次机械重复的训练,就可以达到较高境界,形成技能。小学生的习作,是否通过这样的“机械重复的训练”就能形成技能呢?我感觉不太可能。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见到一些六年级后进生的作文写得还不如三年级优生(甚至普通生)的作文,他们习作训练的篇目、次数可是比三年级学生多得多啊。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如果作文训练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但难以练就学生的写作能力,反而可能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感,事倍而功半。那么如何能事半功倍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
一、寻源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流个不停。”要想使生活成为学生作文的源泉,就要让他们真正融于生活,在生活中积累情感。学生之所以怕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生活单一、枯燥,他们每天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没有太多能引起感情大起大落的事,较少机会接触社会,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其实,“平平淡淡才是真”,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所以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学会为生活感动。
首先,领着学生走进生活。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经常领着孩子参加一些活动比如春游、讲故事比赛、植树、表演课本剧等,带着孩子做游戏,如“丢手绢…‘贴鼻子”“老鹰捉小鸡…‘吹泡泡”等,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
其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平时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有目的地观察生活。比如:观察一朵美丽的菊花,我们应该抓住花的形色味的特点,其它的花我们也可以抓住这几方面进行观察;观察动物,要抓住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在活动时我们应注意观察活动的准备,活动时人物的不同表现,活动的过程(场面)等。推而广之,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气象等,我们都可以教给他们不同的观察方法。教给学生分类观察的方法是学生学会观察的关键。
再次,指导学生记录生活。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观察所得、生活感受,是学生积累素材的好方法。教师可以开展记日记、写心得的竞赛,举办优秀日记展评等活动,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从而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习作就有了厚实的基础。
二、引活水——真实是作文的生命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话……”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是作文的活水。但作文仅做到真实还不够,还要有情感。缺少了“情感”,文章就缺少了灵魂。小学生的习作要从“真实”起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名叫华川,他的语文水平很一般,平时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习作来。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半命题作文,“我多么想有一”。题目一出,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说想有新衣服,有的想有玩具熊,有的想有足球,有的想有变形金刚。有的想有自行车,还有的说想有父母爱、同学情的……看到华川同学抓耳挠腮,我走过去问他准备写什么内容,他回答说:“同学们说的足球、变形金刚、新衣服,我都想有,还没有想好写什么呢。”听了他的回答,我知道他在选材上遇到了困难,我指导他说:不要别人写什么,你就写什么,你要选贴近自己生活的材料。怎样选呢?有两个要点:1、材料要真实,写自己熟悉的真实的内容。作文要写得感情真挚动人,材料就要感人。2、选“打动自己”的材料,如果所选材料一提起来自己就很感动,写出来一定能打动人,只有先“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他人……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过这样的事?在我的启发下,他眼睛一亮。说:“有一次,我想要一辆遥控赛车,哭过两次,都没有得到。”于是他把这件事的大概经过告诉了我,我听了连连说:“这是很好的素材,你就写这件事,还要写出自己当时真实的感受。”
不到四十分钟,他就把作文交给了我。我接过一看,他写的题目是“我多么想有一辆遥控赛车”,文章内容是这样的:
有一次,同学们在学校里玩遥控赛车,心里特别羡慕。有一个同学说:“华川,你跑来跑去,是不是想玩?”我恳求说:“能借给我玩一下吗?只玩一下!”那位同学嘲笑地说:“一边玩去。有钱自己买,没钱靠边站。”我讨了个没趣,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有一辆自己的遥控赛车。
放晚学回到家,我求着妈妈给我买,妈妈不同意。
大年初一的中午,吃完午饭,我兴致勃勃地向商店走去,心想,今天终于可以买自己心爱的遥控赛车了。走在路上,正好被爸爸看见,爸爸要走了我的压岁钱。我很伤心,泪水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
开学后,爸爸妈妈给的零花钱,我都舍不得买东西吃。一天放学回家,发现我的沉甸甸储蓄罐竟然空了,我赶紧跑出去找妈妈问。
“我拿去买化肥了。”妈妈说。
我大吃一惊:“妈妈,那是我自己省下的零花钱,我买赛车的,快还我!”
“还什么还?这钱还不是我们平时给你的,再说,家里暂时没有钱用。”我急了,大喊道:“不公平!那是我省了一学期的零花钱!还给我!”“不还,你人还是我的!”妈妈语气更坚决。听了妈妈的话。我的泪水“唰”的一下出来了,我一口气跑到自己的屋里,伤心地大哭起来。
我多么想有一辆遥控赛车呀,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自己的赛车?
读完习作,我心生感慨,一位平时写作水平很一般的学生为什么能在较短时间里写出较高质量的习作呢?因为这篇习作的素材是他真实的生活经历,他有感触,有真情,教师巧引了“活水”,因此写得真实细腻。
三、激情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内趋力,可以促使人持久稳定地完成一件事,并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真正让学生写好作文,提高习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关键。
1 以幽默激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核心。我鼓励学生认真写作就是从幽默开始,力求用语言的魅力黏住学生,唤醒学生作文的热情与兴趣。例如,一次写作中要求写一个最熟悉的人,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你们觉得跟老师很熟悉,可以写老师。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你们看,老师只是一个普通人(一边说一边比画),你们可不要把老师写成一个外星来的怪物呀。”同学们听了都笑起来,我顺势引导怎样抓住人物特点描写。实践证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热情高,学习的效果也好。
2 以评语激趣。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的习作,因为每个人都想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他人的肯定。教师要用放大镜看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不管是眉批还是总批,都要以鼓励为主。可以说,好作文是夸出来的。
在我的作文批语中经常见到“这个词语用在这儿真恰当!”“这句子真生动,把××写活了。”“你真棒,相信你能写出更好的习作来。”“你的语言积累真丰富!”“了不起,老师该向你学习了。”“坚持下去,将来你一定能成为真正的作家”等类似的语句,学生在看到这些激励的批语后,都会有一种舒服感。这样的评语能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激发写作的兴趣。当然,鼓励也不是一味地说好话,委婉地指出不足也是必须的。
3 以成果激趣。强烈的成就感会使人产生更大的前进动力。教师要为学生习作创造展示的机会,共同分享他们的成果,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我经常利用作文讲评课,读优秀习作,评学生的点滴进步,在班级墙报上开辟“习作园地”,在板报上抄录美文,让大家欣赏,还将班级中的优秀作文集结成册,命名为“作家家园”。遇到特别优秀的作品,就将习作投寄到县市广播电台,或有关报刊,一旦有学生的习作发表或获奖,老师就在班上大力宣传、表扬。还鼓励学生进行个人习作收藏,把作品集结成册,积累下来,留下美好的回忆。这些做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当写作不再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当学生面对写作不再愁眉苦脸,不但“作文难”会离我们远去,而且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学生的生花妙笔,师生共同享受写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