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是《史记》的名篇,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司马迁在这篇传记里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屈原的才华、见识和爱国精神,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于这篇课文,比较常见的教法是介绍背景及作者、疏通字句、理解文意、把握屈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归纳写作特点及古汉语知识。一般来说,把这样的过程走完,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天王日淦老师的这节课却采用了另外一种教法,就是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发现主人公屈原与传记作者司马迁命运和精神的共通之处,在灵魂的深处去挖掘人物的品格及其根源。王老师为这一节课拟定的目标为探寻“《史记》的理想人格”,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制高点,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在司马迁看来,真正能够继承屈原精神的只有贾谊,这正是他把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物合在一起作传的原因;而最同情、最理解、最赞赏他们的也只有自己。屈原、贾谊、司马迁,这三个人,都是极富才华、极有抱负而又遭遇到统治集团打击的人,他们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屈原列传》议多于叙,论多于传,作者用大量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评判和愤慨,笔下的屈原实际上是司马迁心中的屈原。这也是《屈原列传》与别的传记的不同之处。王老师改变了单纯介绍作者的做法,而根据教材的特,最来设计教学,把屈原和司马迁融汇在一起,从“人格”的高度去挖掘教材的蕴含。我认为这是有新意的、较高层次的教学设计。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探讨屈原和司马迁的“理想人格”,自然会使作品的人文精神得到充分的张扬。这会不会导致语言工具的失落呢?其实,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处理得好就能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地统一起来。我觉得王老师比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没有架空地分析屈原和司马迁的精神品格,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通过对课文文句的理解和品味来认识人物形象。
第三点,这节课有较好的推进层次,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得鲜明、有力。这可以从老师设计的问题和教学的环节得到印证。首先提问学生对屈原有多少了解?接下来读课文,提问学生对屈原有什么更深入的理解。进入课文之后便引导学生认识司马迁笔下的屈原,然后提出“屈原打动你的是什么”的问题,在学生发言之后自然地得出“更能打动人心的是灵魂”的结论。之后,帮助学生分析记叙与议论两条线索并驾齐驱的写作方法,着重领悟司马迁“悲其志、推其行、赏其诗”的态度和情感,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地勾勒出屈原和司马迁两个人形象的画面。最后,在中华民族灵魂的大背景下展示屈原的伟大精神,揭示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这样的安排,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生发出巨大的感染力。而这一切都是在l心灵的对话中完成的——读者(学生和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屈原与司马迁的对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屈原、司马迁的精神和感情,在师生的心田缓缓流淌,如甘露给禾苗以滋养。
第四点,探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现在游离于文本之外进行天马行空式的探究较为常见,往往是辩论得难分难解,却与文本不大相干,最后只好不了了之。这节课在这个方面有值得圈点之处。例如:在谈到屈原投江自杀、以死抗争时,有同学提出“这样做值不值得”的问题,一下子激发起同学们的讨论兴趣,马上就要掀起一个小高潮。可贵的是,老师并没有被这个“热闹”的探究所迷惑,而是很快地回避开这个问题,让探究回到文本上来。但是,同样在这个方面,又有令人遗憾的失误。例如,在延伸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的环节上,王老师为了证明从古代到当代、从精英到草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一脉相承,而过多地罗列了人物、事件,(刊发时,这部分内容已删节——编者)离文本及教学重点越来越远,不但拖延了下课时间,而且也冲淡了本节课的中心,真是得不偿失。
第五点,在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上,本节课也有不俗的表现。老师把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来的对屈原、司马迁等历史人物的崇敬、悲愤之情,及时引导到抒发感慨、指点江山上去,使学生产生出强烈的表达冲动,写作变成了学生的迫切需要,再加上老师把自己写的诗歌朗诵给学生听,更让学生跃跃欲试。这个时候布置写作任务真的是正当其时,水到渠成。可惜的是,王老师给学生拟出三十多个题目以供参考(此段文字已删——编者),用心可谓良苦,但效果未必好。学生心里已经有了初稿,你把三十多个题目摆在他们眼前,岂不是干扰?岂不是添乱?为什么前面都把学生当作主体来看待,到最后又不放心了,又想着要包办代替了?不是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吗?怎么又如此地“热情关怀”呢?
第六点,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情的课程,语文教师上课要有感情,更要有激情,尤其是讲授《屈原列传》这样充盈着悲愤之情的作品,倘若教学缺乏激情,那简直就是对作品的亵渎。激情可以表现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上,也可以表现在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中,但从根本上说,激情来自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教师心灵的震撼。王老师的教学语言流畅,干脆,感染力强,当然,王老师略带江苏方音的普通话,给交流和沟通造成一些影响,不然效果会更好。作为一名有希望的语文老师,还是应该下工夫过好普通话这一关,这是基本功,也是“通行证”。
语文教学不可能做到完美。一节好课尽管还有不少缺憾,但依然不失为好课。这正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引领我们孜孜以求,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