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年10月15日下午第一节课
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北重三中文科实验班
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的课题实验学校的700多位教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二)能力目标:把握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及用意。
(三)思想目标:感受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志行高洁、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的情感与目的;引领学生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研读文中的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等三处议论,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二)难点:联系作者司马迁的生平,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三)课型:读写结合、对比研究、讨论交流
[教学构想]
1 四人小组讨论,实用,活跃,易操作。讨论时教者巡视,及时反馈,选全班优者交流,学生评论,教师相机指导。
2 课前或讨论前确定四人小组组长,以免发言推让,保证学生活动时间。
3 教师课前要准备“引泪罗之水滋润沙化的心田”之类的题目,可备20个,让学生上黑板写自定的题目,可以出现高潮,数人同时写。
4 总结前可答疑,多次让学生诵读课文,大声读文中佳句,不可丢掉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人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屈原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颗诗国巨星,李白曾说“屈平词赋悬日月”,当代学者余光中也曾说“蓝墨水的源头在汨罗”。几年以前,我曾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诗人的故乡秭归,在朴素而庄严的屈子祠内,矗立着一尊由诗人家乡人塑造的屈子雕像。他高冠巍峨,长铗陆离,面带沉思,低首前行。我仰视好久,不由想到:能为一个人的死而专门设立纪念日,至少说明此人必有不同寻常处。两千年过去了,这位至今仍倍受敬仰的诗人,究竟为我们民族、为人类留下了什么样的精神财富,以至后人如此念念不忘呢?
我们要感谢司马迁。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几乎是荡然无存,煌煌巨著《战国策》对屈原也是只字未提。幸好有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这篇传记,为后人记下有关屈原的珍贵资料。
二、研习
(一)写了什么——(幻灯片)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形象(形象摹画)
前面的课我们已经梳理文脉,理清思路。请同学作概括。
生1: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
第二部分:(第4~10段)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第11~12段)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
(说明: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列传》的大致内容,这也是理解屈原形象的前奏。)
师: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你所熟悉的屈原形象吗?或者说屈原打动你的是什么?(幻灯片历史固然重要,但更能打动人的,是那些高尚的灵魂。)
生2:屈原才能卓越,为国操劳,因小人使奸而被怀王所疏。
生3:屈原见放却仍“眷顾楚国,心系怀王”。屈原处江湖之远,依然心忧祖国。虽然怀王“终不悟”,但屈原的“存君兴国”之志从未泯灭。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屈原却无论是否在其位都要谋其政。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屈原则是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的爱国之心既不会因个人的荣辱而动摇,也不会随楚国的治乱而改变。对祖国的一片忠心是屈原傲骨的精髓。
生4:屈原江畔答问。屈原被放,“行吟泽畔”。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他是为其“志”而“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颓废的外表仍透露着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执著。渔父问其见放之因,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瑾握瑜”,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弹冠”与“振衣”)表明自己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表现了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死亡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惟一办法。
生5:屈原与邪恶的斗争,表现了屈原高贵的人格。
生6: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
生7:楚国大事,如受骗与齐绝交、兵败失地受困、信谗放走张仪、遭受诸侯共击、妄听客死于秦,这些事件说明屈原的智慧对楚国命运有何等重大影响,进而突出屈原的政治才干与爱国情怀。
生8:文中用大量篇幅写楚国与秦国之间的斗争,这对刻画屈原的形象也有作用。秦楚之间的斗争均以楚国的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怀王昏庸,不辨忠奸,相信了误国之臣的话。这样写,把批评的矛头直指昏君,反衬屈原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体现在联齐抗秦的主张上),充分表明了屈原作为忠臣、贤臣对楚国存亡的重大作用。
师:爱国、正直是屈原思想品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1 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2)把屈原的“着顾楚国”同“心系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集中表现他的爱匡主义精神。
2 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与之妥协的斗争精神上。他不仅“嫉”恨这些奸臣,而且敢于“刺”责那听信落言、不辨忠奸的昏君,这一“疾”、一“怨”、“刺”、一“嫉”,便是屈原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这种正直高洁的品德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像经线和纬线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织成了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诗篇《离骚》。在诗中,屈原多次表白了自己的高洁情操。
课文的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让屈原将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作了最终的表白,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
“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这种洁身自好自高尚品德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著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
综上所述,(幻灯片)屈原的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纯净。
(说明:本环节重在通过重点段来窥探屈原那高尚的灵魂,抓住了重点段也就抓住了品味人物的关键。)
(二)怎么写的——(幻灯片)司马迁心中的屈原(人格感悟)
师:曾以自己的言行干预或影响历史进程的人,在司马迁以前的历史长河中可谓数不胜数。可司马迁唯独对屈原情有独钟,难以释怀,这跟司马迁的遭遇不无关系,感同身受,使其借传鸣冤,以传明志。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曾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噍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请大家一起研读课文中议论部分,感受司马迁心中的屈原。
生9:在汨罗江畔,司马迁追随着屈原的足迹,“适长沙,观屈原所白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他在屈原投江的地方,久久徘徊,脑海里想的是屈原刚直和纯洁,司马迁是追问屈原自杀意义的第一人。司马迁对屈原的人生选择“同情了解”,它是屈原的知音。“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这一“悲”字,让人心颤。志向高远的屈原难以避免悲剧结局,这是因为他的志向与昏暗的世道格格不入。如果放弃高洁的追求,随波逐流,苟且偷生,那么屈原就不会成为万古流芳的伟大诗人。司马迁因为李陵鸣不平而遭宫刑,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想到了屈原,“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没有贬谪流放,就没有如此绮丽悲壮的诗篇。既然是“悲其志”,而不是悲其人,司马迁的泣涕就不仅仅是针对屈原一个人,而是为天下所有怀有远大志向而难以实现的人哭泣。如此广阔终极的关怀,创造了后来怀念屈原的人所难以达到的精神高度。文辞可以效仿,但屈子之志却是一种不可复制的精神魅力。屈子之志既是一种政治抱负、治国宏图,更是一种理想主义激情,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涕泪满襟的司马迁在江边沉思,他仿佛遇见了披发行吟、身心憔悴、面容枯槁的屈大夫。这是一段神秘的心灵对话。而司马迁与屈原的心灵相通也正是从这次长沙之旅开始的,为这位民族诗人立传的念头也萌生于此。在黑暗中孤独绝望的诗人,追随他心中的香草美人而去。他的心思,渔夫猜不透,奔流的江水读不懂,唯独司马迁心领神会。
生10:文中揭示的屈原命运的悲剧根源是屈原不肯因为存亡得失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准则与精神操守,而楚怀王又昏愦腐朽不能了解屈原,反而放逐了这位忠臣。文中有几处写道:“疾王听之不聪也”“怀王之终不悟也”“此不知人之祸也”,正是司马迁读了《离骚》等诗之后,结合历史事实作出的评判。这评判之中既有对悲剧制造者怀王的责难,又暗含着对自身不幸命运的悲戚。
生1]:文中分析屈原的悲剧命运与其诗歌创作间的关系,是“……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这与《报任安书》中所说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完全相同。这是中国文学思想史特别关注的“发愤著书”说。屈原诗歌是其悲剧性情的自然抒发,“忧愁幽思”中包含的是崇高的正义感,是志士仁人为正义和理想而献身的悲壮情怀。
生12:司马迁在作《史记》的时候,面对“上计轩辕,下至于兹”(《报任安书》)的几千年历史,面对茫茫“旧闻”中无以数计的历史人物,将什么人选人传记之中,有他自己的选择准则。除了那些对历史进程起过重大影响的帝王将相外,像屈原,仅仅担任左徒的“政治家”,是不可能为之立传的。但是,当司马迁读到屈原诗作的时候,他不仅被深深感动,而且从中体味到一种能真正影响国家命运的博大的精神时,他就不能不为之立传了。
师:有人曾说,清醒是一种痛苦。清醒可以使人肉体痛苦,更可使人精神痛苦。肉体痛苦可以用药物来治疗,精神痛苦则无药可医。屈原和司马迁就是这样的痛苦的清醒者。
(幻灯片)“悲其志”,即肯定屈原人生命运的悲剧性,并揭示其悲剧形成的根源,分析其悲剧命运与诗歌创作间的深刻关联。这是《屈原列传》的核心内容。
生13:屈原在《离骚》中,或自叙身世,或抒写悲慨,始终把对自我才能与人品的肯定作为抒情言志的前提。司马迁对之深信不疑,且由衷地推崇。所以,他在《屈原列传》的开头就高度概括了屈原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HJ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以下的具体叙事中,更突出地以屈原的怀才不遇与楚国灭亡之间的关系,反证其才能对楚国生存的重要。
生14:但是,仅有奇才,而无洁行,仍然不能成为被后世推崇的人物,亦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司马迁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又多次称道屈原的卓越人品。
生15:最突出的当然是屈原行吟泽畔时与渔父的对话。司马迁把它自然地融入传记的叙事之中,既增加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又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屈原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时,绝不“与世推移”,“随流扬波”,而要“怀瑾握瑜”,“宁赴常流”亦不改“皓皓之白”的人品。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
师:这种超越于世俗之辈的才能与人品,既是屈原“为人”的根本,也是他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基点,所以,司马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由衷的赞扬之情。
(幻灯片)“推其行”。即肯定屈原有着超越于世俗之辈的颖脱之才与卓异人品,而这种才能与人品是他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基点。
(幻灯片)“赏其诗”。即在“推其行”与“悲其志”的同时。赞赏屈原诗歌的许多审美特征。
师:“推其行”“悲其志”“赏其诗”这三点都紧紧围绕着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解读,揭示了屈原人格与诗作的伟大。
(幻灯片)屈原,太史公笔下理想人格的化身。司马迁,正是屈原的光辉的继承者。
(三)思维引申——(幻灯片)我们民族灵魂中的屈原(心灵体验)
师:(以激情朗诵掀起课堂高潮)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两千年的风云早已随风飘散,帝王将相的业绩早已湮没荒野,将帅士卒的征战厮杀也已
销声匿迹。然而,当我们回首去感受那大起大落、变幻莫测的历史,我们仍然可以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时代的呼吸。这是因为,在需要伟人而且拥有伟人的时代里,文化巨人们不仅留下了时代的描述,而且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道德遗产、精神遗产。
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位:(幻灯片)一是我国第一位真正的诗人屈原,一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中国的文化史上,这是两棵树,虽然生长的是两种姿态,可是同样长得茁壮,雄姿英发,向蓝天伸展着同样的高度。
(幻灯片)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提示点评)
生16:屈原生命在2000多年前已逝去,但精神因有司马迁的记传而世代相传。
生17:屈原是人中极品。像屈原那样过着高品位生活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他的幸福在于大爱,在于至爱,在于施爱。
生18:屈原不朽的《离骚》留给后人,司马迁以《史记》而名垂青史。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屈原以投江劝诫后人,而司马迁以忍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他们的行为令人叹服,同时也给我们以启迪。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应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哪怕付出艰苦的努力,甚至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的。
生19:今天我们读《屈原列传》就是为了读屈原的行,读屈原的心,读屈原的情,将屈原高贵人格薪火相传,构建我们正确的思想情感体系。当屈原的忠、信、廉、洁、智、勇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时,中国崛起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师:同学们,读《屈原列传》后,当百万贿金放在你的面前时,你能做到“其志洁”“其行廉”吗?请记住:瓦全,它只是瓦;玉碎,它总是玉。
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必须有一批清醒的人,特别是在动乱之际,在民族危亡关头,在大难即将来临之时,在民众惶恐不安无所倚靠时,他们勇敢站出来,大声疾呼,指点迷津:像屈原、鲁迅……对这些痛苦的清醒者,我们只有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四)写出感悟(投影“将屈原高贵人格薪火相传”)
下面请大家用从《屈原列传》中学到的人文信息,写一篇散文随笔或读书笔记。先草拟1~2个题目,并写出一段话,相互交流。
生20:我写的题目是《引汨罗之水滋润沙化的心田》。有人说屈原的精神是由楚国的碧水所缔造的,其实在我们所认识的现当代的文人中以水为自己生命精神归宿的不在少数,比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又如,我们都较熟悉的老舍先生,是否屈子投水开了先例,没有人考证,但是当我读到这些文字记载的时候,总能感到有一种洗涤的或是叫做洗礼的精神在左右着我们。然而我们有些人所缺少的正是这种精神。
生21:我想写《如果屈原不死》。如果屈原不死?不死当然不是怕死。苏武持节牧羊,蒙垢含辱19年,不是怕死而是心系家园。文天祥一路逃来,也不是怕死,而是为了抗敌。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忆》中也说:“我不是高僧,我没有涅檠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逃走。”这些都可以证明:爱国也是可以不死的,死和不死同样伟大。
三、一点反思
著名哲学家荣格曾说:(幻灯片)“文化最终的沉淀是人格”。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文化也在个体人格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最早为中华文化打下个体人格基础的,应该就是悲哀而高尚的屈原、司马迁。中华文化,因他们而辉煌。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胡锦涛同志在建党八十六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我们学习屈原精神就是古为今用,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树立我们中华民族的形象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