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著名诗句。它与王维的诗句“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珠联璧合,异曲同工,不仅创造了平淡而朦胧的意境,而且还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置身太近,就感受不了事物,把握不了事情,欣赏不了美物。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要想识得“庐山真面目”,就必须善于跳出“庐山”。而善于“跳出”,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门艺术;不能随便去跳,盲目去跳;必须追求理性,讲究智慧。
古语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事事人处于中心,对待事物,往往不能客观冷静,以致于产生迷乱;而局外人站在旁侧,看待事物,客观冷静,反而能一清二楚。比如说,在现实生活中,常有父母与子女的矛盾,谁也说服不了谁,谁都认为自己对。但是如果能跳出矛盾之中,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旁观二者的矛盾,或许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作出准确的判断。如果能跳出冲突的中心,以第三者的身份,审视双方的冲突,也许就能透过冲突的表象,看清其实质。当然,旁侧也不是越旁越好,越侧越妙;而应是一种若即若离,一种似旁非旁。也就是说,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因为太近了,就无所谓旁侧;太远了,就难以旁观侧听。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美在距离”。因为有了距离,才会有浪漫的情调,才会有丰富的想象,才会有朦胧的美丽。如果近在咫尺,就没有了多少神秘,就没有了多少幻想,没有了多少美感。因此,要想把握事物,有时就必须跳到远处,远望事物。譬如说,远望一片树林,郁郁葱葱,上面像堆了烟似的,自然有一种朦胧之美。但如果走进树林,就可能看到蚊虫,就可能发现臭沟,甚至还可能踩到毒蛇。如此,还能有什么情调?还能有什么想象?还能有什么美感?所以说,跳到远处,远观事物,自有它的妙处。但是,跳到远处,也不是越远越好,而是要距离适中。因为无论是远到看不到树林,还是近到看透了树林,都没有朦胧之美。如此说来,最佳距离,应当是既能看到树林,又不是十分清晰。
不光如此,有时还要跳到高处,俯视事物。谚语说,站得高,看得远。其实,也可以说,站得高,看得全。因为站得高,就能高瞻远瞩,放眼全局;就能既见局部,又见整体。但如果站得低,就可能目光短浅,视野狭窄;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说,初春时节,站在低处,近观土地,就只能看到稀疏的草牙,丝毫看不到草色。但如果站到高处,俯视大地,就能看到一片淡淡的绿色,领略整个春天的气息。因此,跳到高处,就会看到整体,看得全面。不过,跳到高处,也必须高得有度。也就是既要跳出个体、跳出局部,又要看到全体、看到全局。如果高离了全体,看不到全体,那就毫无意义;如果高离了全局,看不到全局,那就毫无价值。
其实,感受不了事物,往往是个人得失在作怪;把握不了事情,常常是个人荣辱在兴浪;欣赏不了美物,也大多是个人名利在捣蛋。如果能跳出个人得失的圈子,那才是真正跳到了旁侧;如果能跳出个人荣辱的樊篱,那才是真正跳到了远处;如果跳出个人名利的牢笼,那才是真正跳到了高处。果真如此,那才算是真正的跳得准确,跳得得体;那才算是真正的跳得漂亮,跳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