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906

  

真爱的诠释,美文的熏陶

◇ 刘 春

  《爱如荣莉》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以细腻优美的笔触、诗意柔情的语言,诠释了父母间真挚自然、深厚无痕的真爱故事,让我们在美文中得到熏染与陶醉。
  
  一、文本解读
  
  (一)意象之美契合真爱
  作者映子在万花丛中独独选取了茉莉花这一意象,作为父母亲间爱的象征,巧妙自然。
  茉莉花素洁小巧,白花绿叶,恬淡随意;香气浓郁清芬,暗香浮动,怡神养性。但也正因为如此,茉莉花又显得是那样的“平淡无奇”,它既没有牡丹花“浓丽妖妍不是妆,十分风艳夺韶光”的花团锦簇、娇艳夺人;也没有莲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摇曳多姿、风光无限;更没有海棠花“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摄魂夺魄、特立独行。它总是静悄悄绽放着小小的花朵。所以,当妈妈指着茉莉花说真爱就像茉莉时,我“差点笑出声来”并在心里发出疑问:“这也叫爱?”完全不能理解妈妈对于“真爱”的诠释。
  随着文章情节的展开,妈妈因病住院,爸爸出差回家,不顾劳顿,直奔医院,对妈妈悉心照料,日夜监护,妈妈疾病中仍牵挂爸爸,呵护爸爸。女儿体会到,父母之间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人生,正如那株“洁白纯净”的茉莉花一样,平凡而美丽,闪耀着柔和而持久的光辉。这种含蓄细腻、了然无痕的爱透过父母的语言、动作、表情,透过平凡生活的细节自然流淌出来,就像茉莉花散发出的“缕缕幽香”,“弥漫”在初阳照耀的病房里,“袅袅地钻进”人们的心里。至此,父母亲间的平淡真情,与茉莉意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二)细节之美可见深情
  《爱如茉莉》一文写景、抒情、叙事融为一体,在细节描写方面尤为生动准确,达到了“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如第九节中对清晨病房情景的描写,“悄悄”“轻轻柔柔”“笼罩”这些词语体现了柔和温暖的基调,而一个“探”字使阳光人格化,似乎阳光也变得既顽皮好奇又柔情似水,极想欣赏这对恩爱夫妻相濡以沫的感人场面又不忍打搅他们难得的休息,只好悄然探头。在人与景、景与情的和谐世界里,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连用了两个“一切”,渲染了作者当时全身心的感动和投入的激情,而“浸润”一词内涵丰富,传达出一种爱的润物无声而又无法抗拒的力量。
  文章最后两节的写景抒情是升华和点题。依然是那株茉莉,但在作者眼中,白色的花朵儿“更加洁白纯净”,散发着“缕缕幽香”。“更加”这一程度副词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对真爱的深刻感悟和衷心赞美,“袅袅”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味觉的“嗅”化为视觉的“看”,将无形变有形,如在眼前。“钻”字准确地表现了真爱的力量,深深地打动了作者,让爱牢牢地占据心中。“哦”字是会心地低吟,是动情地流露。“爱如茉莉”的反复咏叹既是作者水到渠成的心灵感悟,又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
  而作者将笔墨落在爸爸妈妈身上时,细节的珍珠更是随处闪耀。文章开始,在女儿直截了当的问题面前,正在“修剪”茉莉花枝的妈妈“一愣”“微红了脸”“嗔怪”,作者连用了四个动词,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含蓄温柔、热爱生活的妈妈形象。而“寻思了一会儿”、“一本正经”的回答,则表现妈妈耐心、负责、珍惜爱、重情义的性格。接下来,得了急病的妈妈声音“虚弱”,手脚因长时间不敢动弹而“都麻木了”,却始终保持着“恬静的微笑”。那是因为身处病中的妈妈仍处处为丈夫着想,心中因爱而幸福;同时又真切地感受到丈夫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料,心中因被爱而快乐——这就是微笑的源泉,这就是爱的力量。
  有趣的是,与病中始终微笑、恬静的妈妈相比,爸爸却是满眼血丝、满脸疲惫的。文中对此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如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便直奔医院”,坐在椅子上,“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睡眼蒙咙”“轻轻”“蹑手蹑脚”地走出病房等,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将妻子的安危看得高于一切的,有责任感的丈夫;这是一个深谙妻子喜好,与妻子心有灵犀的知音;这是一个细致入微,日夜照料妻子,不辞辛苦的亲人。
  作家李准曾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本文的细节描写蕴含深情,耐人寻味,称得上是“于细微处见真情”的美文。
  (三)文质之美彰显和谐
  文章以茉莉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讲述故事,立意新颖,语言优美,情节起伏,首尾呼应,起承转合间,平凡而浪漫的情感深深浸润了读者的心田,显示出文与质的高度和谐。
  文章围绕“茉莉”这一线索,一波三折,直抒曲笔,将“爱如茉莉”的主旨表现得感人至深,直叩读者心扉。首先文章的题目“爱如茉莉”就是文眼,昭示主题,统领全文。在第一段中“茉莉”作为背景出现,埋下伏笔。紧接着,在妈妈与女儿的对话中出现了“爱就像茉莉”的说法,并指明了茉莉花的特质:平淡无奇,而这只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茉莉的第三次出现是在第九节,“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这句话一石三鸟,巧妙地将茉莉与爸爸妈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文章重要的过渡和纽带。当“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时,随着清香一同弥漫的是爸爸对妈妈不分昼夜、悉心照顾的深深爱意。最后,在妈妈含笑的眼神和谜底揭开后的释然中,在相互付出、虽苦犹乐的心灵体验中,“洁白纯净”、“缕缕幽香”的茉莉与平凡却又永恒的爱情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本文还运用了自然朴实、富有感染力的对话来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昭示主题。如“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这些平白朴素的对话就像夫妻之间的一场“智斗”:丈夫陪夜时怕妻子不舍得叫醒自己,宁愿坐在床边睡觉,紧握妻子的手,随时准备照顾妻子。可是妻子偏偏不领情,宁愿自己长时间不动,麻木了手脚,也不叫醒丈夫。夫妻间各自的想法似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行为又是相互矛盾对立的。但我们却从中感受到和谐的最强音,因为矛盾的背后是他们完全一致的出发点和归宿,那就是为对方着想,为对方付出,哪怕奉献出自己的全部,那就是多年的平凡生活中积淀下来的不离不弃、相知相守的真情!
  
  二、教学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文章、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父母亲之间“如茉莉般的爱”,品味、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1 抓住课文的题目设置问题群:为什么作者将“爱”比作“茉莉”?茉莉是一种怎样的花呢?文章中父母之间的爱是怎样的?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茉莉”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在什么地方出现?有什么样的作用?用“茉莉”比作“爱”有什么样的好处?以疑激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准确把握茉莉花与“爱”特征的内在关联。在作者笔下,“茉莉花”的意象特征是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给人以温馨、明净、亲近之感,而父母之间的“爱”平凡朴实、真挚深厚、回味绵长,给人以温暖、幸福、和谐之感。作者就是巧妙运用二者内在特质的高度契合之处,借“花”喻“情”,从而取得了准确自然、生动形象、感人至深的表达效果。
  2 围绕父母亲之间互相牵挂、无私深厚的“爱”的主题,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按照文章的叙事线索,紧紧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与人物对话,感受词语的温度和情感,准确领悟文章的主旨,学习文章恰当的表达方法。
  3 在理解、感悟与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身边的亲情、友情。结合文章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仿写片断;或通过细节描写,描摹同学、朋友、亲人的神态、表情、动作来表现情感的浓郁真挚,从而达到学生对课文内化、移情、外显的学习目标。

真爱的诠释,美文的熏陶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