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巧妙构思、生动情节、精妙言语所折服,更为蕴含其中的情感而悲喜。我总觉得一首诗词、一篇文章要流芳百世,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语文教师都认为抒写真情实感非常重要,并鼓励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但渐渐地,我们又在学生作文中读到许多低下粗俗的真情实感。这样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为师者失望、难堪和困惑。
我们呼唤真情实感,但是真情实感在实际写作中遭遇如此尴尬,这里确有学生的因素,但教师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如何教学生写好真情实感呢?
一、心灵
古人云,为文先为人。首先我们要提倡学生到生活中去汲取精神养料,充实自我,提升境界:与自我对话——认识真实的自我,展示血肉丰满的自我,展示一个独特的世界:与自然对话——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不只是身体的接近,更是心灵的融入;与社会对话——强化自己在社会舞台中的角色意识,学会与周围人交往、交流以及和谐相处,懂得珍惜生命,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大师对话——多读关于大师的传记作品,多读大师们留下的经典著作,观照自我,通过追慕灵魂来拷问灵魂,从而摆脱“小我”,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大写的“我”。
当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地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变得富有涵养、感情细腻时,何愁写不出具备“真情实感”而又有健康意义的作文?这一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要考虑到。
二、选材
文章除了要有健康的价值取向外,还需要让真情实感自然地、和谐地、巧妙地表露出来,这便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一些写作技巧。
首先,学会挑选典型材料。文章表达犹如拳击手,必须握紧手指,把力量集中于自己的拳头,这样才能对对手发动强有力的攻击,而典型材料具有集中性,具有夺人眼球的力量。“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选一个典型材料比写十个一般材料要强。
其次,选材要从小处着眼。从写作效果看,小题材和主题之间反差大,更能够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例如,一名学生写的《状元凉粉》就是一篇从小处着眼来体现大主题的杰作。作者在要不要把20元假币抛给为了状元儿子的生活费而在灼热的环境下辛勤劳作的店主这件事情上陷入矛盾之中,最后在店主的真诚和父母的期待中撕掉假币,完成了一次心灵的选择。虽然这是一件生活小事,然而作者却写出自己经受了良知和生活压力的双重煎熬的过程,同时,店主的真情挚意皆流露于笔端,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三、细节
细节描写是表达真挚情感的重要的手段。赵树理说过:“细致的作用在于个人的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人看了以后印象更深刻。”有一篇写独生子女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描写:“起床后母亲让明明去倒尿盆,他倒了三分之一又端回来了。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都是我尿的呀?你们两个也尿了,各倒各的。”’寥寥几句,勾画了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小皇帝”形象,令人可笑又可气,且又发人深思: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不抓不行了!读者与作者情感产生了共鸣。
四、语言
时下,很多学生喜欢写大话、套话,有个学生却不这样,他在作文中写道:“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干着,就像害怕因为动作慢而抢不到食堂窗口里那最后一份可口的荤菜一样,绝对没人会怀疑我们劳动的热情,因为每个日子都能从眼睛的余光里瞥见老班那伟岸的身影。我想我也许可以更卖力一点,至少也要‘搏’得个在芸芸众生里脱颖而出的效果,好让老班因为看到我而眼睛里放出金子一样的光芒,并且从嘴角边毫不吝啬地挤出一丝蒙娜丽莎般的微笑。我喜欢这种感觉。”这才是个性化的语言,才是我们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真实的情感体验。我们无须去批判学生的虚荣,因为“虚荣”并不属于见不得光的东西,所以我们也很难将其归人不健康的价值取向一类。但敢于将自己这种看似不雅却十分正常且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用如此个性化的语言表露出来,我们也不能不佩服这位学生的“真情”,它起码比那些一味“矫情”的语言要精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