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939

[ 王长智 文选 ]   

上阅读照亮每个孩子的童年

◇ 王长智

  要让学生健康成长,就要引导学生读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要引领学生读书,就要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和读书习惯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具体而言:
  
  一、以课堂为抓手讲究“习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阅读教学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练兵场。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也应以课堂阅读教学为抓手,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凭借具体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去掌握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实践,从而形成一定的课外阅读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语文课型进行了改革,变过去单一封闭的知识传授课为多维开放的阅读教学课、课外阅读指导课、自由阅读课。这三种课型训练阅读的方法各有侧重,形成互补。
  1 阅读教学课。这种课型的课时安排是国家规定的学科课时,阅读内容是语文教科书,主要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学会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把课本由“薄”读“厚”,由“浑”读“透”。朗读把“目读”与“口读”结合起来,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默读将文字通过视觉直映大脑,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有助于思考和理解。精读应逐字逐句、逐节逐段地推敲,以达到对读物的充分理解。而略读则是一种不求精细理解的读书法,可让学生广泛浏览。在阅读教学课上,我们引导学生交替使用各种方法,同时注意将这些阅读方法由课内向课外迁移,进行拓展性阅读。如学习了《装满昆虫的布袋》后引导学生去搜集关于法布尔的相关资料,学习了《三顾茅庐》后引导学生去读《三国演义》等等,让学生逐步学会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2 课外阅读指导课。这种课型的课时安排是从国家规定的语文学科课时中每周拿出一节(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我们还施行两课时教一篇课文的实验,拿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阅读内容是课标规定读物和跟教材配套的语文自读课文《亲近母语》《素质教育丛书·小学语文文选》等等。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浏览和跳读等阅读方法,我们对学生说: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当我们面对一大堆读物,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有更简捷的方法?我把课前从图书馆借出的图书分发到学生手中,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有的同学发两本,有的同学发三本,至少人手一本,要求在一堂课读完所分发的书,并要说出书中的大体内容。刚开始时,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后经老师点拨,同学们恍然大悟,知道要迅速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和应用范围等知识,可以从书的题目、内容提要、前言、目录人手,可以几段几段地浏览,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每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切身感受到了浏览和跳读的妙用。
  3 自由阅读课。这种课型的课时安排是每天中午半个小时(12:30~1:00),阅读内容自由选择,只要健康、积极向上即可。但也有问题,小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差,因此还有待老师指导。上这种课的关键是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选择其所喜好的读物,有时还要带点“强制”。第一学段的孩子对模拟社会生活的动物世界的故事书、童话、童谣、读绘本、寓言、卡通等图文并茂、篇幅短小、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十分感兴趣,教师应及时为孩子推荐,提供这类读物,以满足其阅读的欲望。第二学段的孩子已经认识和掌握了大部分常用汉字,能读懂短篇和中篇童话故事,注意力比第一学段时更持久,但由于兴趣广泛,思想容易开小差,易受外界的干扰,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读成语故事、读儿童文学、诵古诗词和论语名句、说唱《三字经》,向学生推荐和提供节奏感强、富有童趣的读物。第三学段的儿童开始对自己的发育、长相等感到好奇,开始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并且想象自己未来的职业。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懂得关心别人,同情弱者,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逐渐脱离绝对的自我中心,有了较明确的时空概念,能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看电视新闻、多读报,为学生提供或推荐神秘、玄奥、超自然的科幻读物,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等,并让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等经典的传统著作。
  以上三种课型遵循了由扶到放的教学规律,既体现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也保证了自由阅读的有效性,利于学生阅读方法的习得,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当然,课堂上我们应立足于让学生“习”,而老师的“导”只是手段,“用法”才是学的目的。
  
  二、以活动为平台讲究“得法”
  
  这里所说的“活动”是指语文课外阅读等实践活动,它不受时空限制,课上或课后,校内或校外,均可安排。这里所讲的“得法”,一是指巩固课堂上所“习”之法,二是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再充实一些新的阅读方法。
  小学生对任何一种方法的掌握不可能一步到位,教者必须扶一把、送一程。我们首先通过“三会”(故事会、读书交流会、读书报告会)、“四赛”(朗读比赛、速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小明星比赛)、“两评”(读书笔记展评、自办小报展评)等活动来促使学生“得法”。如举行关于菊花的专题读书会,我带领学生进图书室,引导学生先检索书目,选出介绍菊花的书籍,再翻看内容提要、目录和有关章节,重点的地方精读一下,再拣出要点摘记下来,有了这样的铺垫,秋菊专题读书会开展得有声有色,这说明同学们已开始迈上“得法”之路。再如,去年秋,我以“神七”载人飞船成功升天为契机,策划了“‘神七’飞船升天与回归信息交流会”,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浏览、速读等法,从不同的媒体上去摄取信息,并在每天的晨会课上交流。从交流反馈的情况看,同学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了,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了。此外,我们还将每年4月定为读书月,把4月12日定为读书节,邀请名作家进校园,为学生传经送宝,与孩子们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
  其次是组建课外阅读小组,开展小组间的阅读比赛。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我还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伙伴组建课外阅读小组并自己命名,排列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每天的课外阅读课时间,课外阅读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星;每背完十首古诗也加一颗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引发了学生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孩子们互相激励,维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
  当然,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并不仅局限于这些,特别是在“大语文”教学观的指导下,课内课外贯通、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会使语文实践活动的天地更加宽广,这将使具备了一定课外阅读能力的学生更有用武之地。
  
  三、以评价为手段讲究“移法”
  
  有道是,有评价才会有促进,有激励才会有动力。我们还以评价为手段,讲究“移法”,以此来促进阅读方法的自觉运用,并向纵深推进,向各学科迁移。如我们可以借鉴外国小学教育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在此环节,我们可以安排撰写小论文,自办小报评比,摘记卡片、剪贴册、报刊剪贴展览等活动,通过活动来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小论文题目要遵循“小”、“趣”、“新”的原则,如“人们为什么称苹果是记忆之果”“神秘的月球”等题目就十分有趣。自办小报既可规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自由确定内容,从报头命名,到栏目安排、版面设计、插图的布置等等,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主要考察学生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积累的水平。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小明星比赛、读书笔记展评、摘记卡片、剪贴册、报刊剪贴展览也是本着这样的目的开展的。
  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以旺盛的精力去不断获取新知,我们还注重在评价中引进激励机制。中年级段开展的学生自办小报、卡片摘记评比,古诗词朗诵、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只要看出努力的痕迹,就可得一颗五角星,得到五颗五角星后就可以当上“演讲小能手”“故事大王”“阅读小明星”,并佩戴一朵大红花,学校给这些学生拍照,在橱窗里展出。对于高年级段的学生平时的评比成绩,可用小红旗标示,得到五面小红旗就可以当上“阅读小明星”“读书小博士”“小报设计能手”“信息小灵通”,佩戴一朵大红花,戴上博士帽,拍照展出。这样的评价生动形象,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既能巩固阅读方法,又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有了教师的关注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便会更加扎实有效,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不会落空。让我们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阅读空间,搭建一个让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一块净土,让课外阅读照亮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上阅读照亮每个孩子的童年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