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解带有美育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它不仅能开启记忆的大门。而且能深入到大脑皮层最隐蔽的感情角落。”充满生命活力、闪耀生命光华的语文课堂本该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激情四射,如此学生才能思维活跃、感情激发、以情动情、以心换心,才能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质。
然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看到的景象是学生打瞌睡、打哈欠、目光游离书本。学生为什么这样?因为没觉醒!教师看上去讲得眉飞色舞,但其实也在沉睡,因为教师自己的心灵也没有真正打开,个性没有张扬起来。
造成这种状况的责任在教师,因为正是教师的人格缺失,才造成了学生的灵魂逸失。只有唤醒那些沉睡的生命,只有教师自身“燃烧”,才能让学生的生命燃烧起来。
想要改变现状,首先必须讲话作者语言。文学作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的作品,才能够浸润人的灵魂。苏轼是一位才情四溢的文人,坎坷不平的仕途生活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使他登上了文学的高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么豪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又是多么清幽;读“西北望,射天狼”这样的诗篇,真如酒入豪肠,胸胆俱张。
教师在讲话文本语言的同时,还要激活自己的生命。列夫·托尔斯泰阐述艺术时,认为艺术是联系人与人情感的一种手段,艺术活动的基础是“把他体验到了的情感传递给他人,使他也被这情感感染”。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经验、激情唤醒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此语文课堂还需要唤醒学生。学生的“头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激活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来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创造的快乐和幸福,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感觉到生命被滋润,才领略到生命的美丽。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人,必须着眼于人的言语和精神的和谐发展。不管是怎样的语文教学,如果忽视了人的存在,或者说人的生命价值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所以,我们就必须唤醒沉睡中的生命,唤醒作者,唤醒自己,唤醒学生。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关注生命成长,才会洋溢生命的激情;只有这样,教育才有希望,才有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