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研读《有效教学》一书,启发颇深,感受良多。该书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精辟,深入浅出,入情入理。特别是每个章节问题后面设有研修建议,配有自主项目设计,更便于自学、研讨。面对现实,掩卷沉思,不禁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一、有效备课,“让我欢喜让我忧”
《有效教学》指出,同一所学校,不同的老师,可以允许不同的备课方式。刚毕业的,倡导“手写式”,便于练习基本功,有更多时间思考,90%原创,10%打印,强调共享集体备课资料,这样利于其专业成长。对于骨干教师,为了减轻其职业倦怠,充分利用已有教学经验,可允许50%手写,20%“翻唱名家”(活页备课),20%借用集体备课,10%在书上批注,坚持写教后反思。成熟型教师,可允许用50%修改案,只需30%原创即可,10%在书上批注,20%借用集体备课。这样把握尺度,因师而异,减轻了教师抄写教案的负担。办法当然很好,可是要具体操作起来,如果没有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哪所学校敢“自作主张”呢?
随着电脑的普及,不少学校逐渐尝试使用电子教案。在一门心思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把教师写(抄)教案时间与精力省下来,走进教室,多上几节课,多辅导几个后进生,更利于提高成绩,自然成了校领导们不约而同的做法。
把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用于备课的做法值得提倡,资源共享的优越性也有目共睹,客观上讲,教师自己钻研教材,设计出来的教学流程,未必就比抄来的或复制来的好。笔者认为,真正的“有效备课”可以不在乎什么形式,但一定要切合学生与教者实际,一定要认真解读文本,慎重决定取舍。在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上,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否则无法深刻领会编者的设计意图,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鉴于此,建议有关部门能否考虑弱化对实为“形式”的备课笔记本的检查,用更大精力去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确保备课更加扎实,更加有效。
《有效教学》一书中所推崇的特级教师于漪的“三备法”,我在敬佩之余,不由回味起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酸甜苦辣。去年,我们六年级语文学科组只有一本教学参考用书,同轨的五位教师中有三位是首次任教,况且又是新教材。于是,这本参考书成了名副其实的“香饽饽”:你请我约,他请你带。学科组里数我岁数最大、教龄最长、职务最高,怎好意思强夺弟妹之爱?只好自己钻研教材,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思路,形成备课初稿;再上网查找,比较修改。集体备课时,和盘托出,敞开心扉,彼此研讨,求同存异,互补短长。倘若是教参上明确提示的,我立即在二次备课中标注出来,进行反思。尽管我一再要求自己恪守“备课不在字数的多与少,关键在于内容的‘真’与‘精’这一信条,天长日久,终究还是难以“完美”。毫不隐讳地说,有时一天工作下来,疲惫不堪,再也无心思考,更是懒得反思,第三次备课自然打了折扣。个人初备,我几乎都是晚上在家里进行的。不错,处理教材日有长进,但付出的时间确实不少。
毋庸置疑,随着学生家长的期望值、社会的关注度和主管部门业务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的压力也不断加大,职业倦怠感必然与日俱增。如果每节课都要做到“三备”,需要付出多长时间、多大体力和多少脑力!作为社会人,面对各行各业的工作现状和收入诱惑,要始终如一地安贫乐“教”,无“大勇气”“大毅力”怎行!
二、有效指导,“吾将上下而求索”
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思考能力、倾听耐心、圈画批注的习惯和自我表现的强烈愿望,习惯于做听众与观众,就是人们戏称的“木头人”。课堂上,有的皱紧眉头,故作深沉,表示自己在思考;有的胡写乱画,假装斯文,借此来消磨时间;有的偶听同学回答有误,就立刻纠正,全然不管说没说完。如果问及有谁还有不同的想法,举手回答者往往仅改几字,实际同出一辙。如此的“自学、思考、倾听、回答”,岂不是浪费大好时光,课堂的有效性又从何谈起?
《有效教学》中提及教师的有效指导,要做到适时、适度、适当、适合、适应。对照“五适”,我常抓不懈,常抓常新,日日记录整理,常常深刻反思,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有效倾听、交往互动”等良好习惯。天道酬勤,一个学期的反复抓,果真收效明显。
三、有效评价。“山重水复疑无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教师越发感到不会教书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不是思想老化,也不是教学理念滞后,只因为教学过程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结果的实际评价权重,两者不相吻合,让人无所适从。
再如,“有效教学”关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是不是说,与本节课教学目标无关的教学行为都是无效的呢?显然不是。因为语文学科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事实表明,对学生的熏陶、感染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读书像腌菜一样,在适度的卤水中,浸泡久了。自会人味。
现实中,教学结果的评价近乎“分数至上”,这势必导致一切教学工作“唯分数是瞻”。不计“投入、产出”,乐此不疲地大搞“题海战术”,何谈内涵发展?“不择手段”地增加“分数”,追求那所谓的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完全有悖于新课改所倡导的“注重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主旋律。
新课标要求学生多读书、读整本书,习作说真话、吐真情,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抒写自己的见闻感受。为了考试拿分数,纵容孩子抄作文、背作文的教师应该不在少数。大家都知道,作文选每生一本,操作起来便利快捷。同时,许多教师撰写论文,离不开网络搜索,离不开剪贴拼凑,有朝一日当真要亲自动笔,恐怕为数众多者,绝对没那么“神气”了。
“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飞跃,我深信不疑,且一直鼓励着学生,鞭策着自己,与孩子们同读、同写、同乐,享受着别样的欣慰与幸福。开学以来,好几个学生已经写了两万多字的日记,就是一个佐证。当然,相比之下,少做了许多家庭作业,考起试来,很可能暂时稍有落后。因而,常有“山重水复”之沉重,有时也难免心生“同流”之意念。在心灵的煎熬中,每每看到“小荷露尖”,无形之中平添了“坚守”的无穷动力,霎时间仿佛已经“柳暗花明”。
“有效教学”,累,并且快乐着!因为我深知:有一种美丽叫“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