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精心设计教学。教师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选好文章阅读的切入点,找准阅读教学的线,激活阅读教学的面,使整个教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阅读教学把握好“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对提高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选好阅读教学的“点”——让课堂有深度
阅读教学与常态下的学生自己阅读是有区别的,它是建立在常态阅读基础之上的一个阅读提升过程,它不必也不能按部就班逐行逐节按顺序阅读。阅读教学的选点好比钻井采油,选好一个突破口,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能深入课文“内核”。“点”,就是指文中的重点字词、关键句段,也可以是描写的精彩之笔、含义深邃之处;它可以是文本之“眼”,也可以是文中的一个场面、一个细节;有时甚至只是一个小小的标点。这些关键处往往是文中的“纲”,纲举目张,引导学生直奔课文的中心。选择了恰当的切入点,阅读教学就可以长驱直入,直指文章中心,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可以抓住“纹丝不动”一词,引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邱少云严守纪律的伟大精神。
师:潜伏的纪律是什么?谁能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
生:“纹丝不动”。
师:那么“纹丝不动”就是——
生:一点儿也不动,非这样不可。
师:这,就是这次战斗前的隐蔽纪律。现在,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从这段中哪些地方可以表现邱少云自觉地严守隐蔽纪律的?找出这些语句来。
生:作者看到“邱少云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
师:与谁比他隐蔽得特别好?
生:与我所看到的班长和几个战士相比。句子中的“更”字,一是说班长和几个战士隐蔽得很好;二是说邱少云比他们隐蔽得还要好。
师:理解得很好,能抓住关键字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意思,你真会动脑筋,很聪明!
生:前边交代了邱少云离“我”不远,这句话中又说“几乎找不到他”,这说明邱少云“隐蔽得更好”。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思考问题。大家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这么严格的隐蔽纪律呢?
生:……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很全面。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隐蔽得很好。这是从隐蔽情况看出邱少云是自觉地严守纪律的。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呢?
生:他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在烈火中一动不动。
师:好,我们默读这段课文,然后具体地说说邱少云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是怎样自觉地严守纪律的?
(生:默读课文)
生:(争先举手,抢答)邱少云太了不起了,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而他连动都没动,连哼也没哼一声!他真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生:烈火在他身上烧了那么长时间,我觉得这太无法忍受了!而邱少云却纹丝不动。
生:我们平时稍被火烧或热水烫一下,就叫起来,甚至疼得直哭,而邱少云不但没动,连哼一声也没有,多么顽强啊!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生:他确实是一个严守战斗纪律,不怕牺牲的英雄。
师:大家讲得非常好!烈火烧身的剧痛,常人不能忍受,而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却忍受了,他的确是一个严守纪律、不怕牺牲的人!
师: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像——(生)千斤巨石一般,没有挪动——(生)一寸地方,没有发出——(生)一声呻吟!充分地表现出了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牺牲的伟大精神。
一个好的切入点就能轻松地把学生带进文本,引领学生走进内涵丰富、余味无穷的文本世界,去品读、去揣摩、去领悟,从而避免泛读,避免在文本的表面滑行。能让学生自觉地开动脑筋,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也就自然地增加了一节课上学生的思维长度。
二、找准阅读教学的“线”——让课堂有效度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字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话通俗易懂,概括和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经验和规律,语文教师应该视它为教学宝典。“遵路”与“入境”是确定教学思路的两个关键词,好的教学设计必须寻找到一条清晰的阅读线索,并以此组织教学,把众多的教学环节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而不留痕迹。
读完《天游峰的扫路人》,在我们的脑海里会留下天游峰和老人的形象,文中的天游峰和扫路人,便是两条鲜明的线索。在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主线就是抓两处天游峰的描写片段,两处都写天游峰的高与险。抓游人,从侧面烘托山峰险峻,令人生畏。在写中涉及到的人物不同,心情又有所不同。通过“我”的“得意”感受登峰后的欣喜若狂,而后见识到老人每天上下天游峰打扫而不觉得累,轻松悠闲,由此引出对文本的宗旨认识:做一个像老人那样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乐观进取、奋斗不止的人。
抓好教学的线索的具体做法有:
1 遵循文路,体现文章特点
文章思路是作者写作的思路,表情达意的思路,是贯通全文的思维线索。文章思路是个复杂系统,有总思路和派生思路。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特点: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在了解事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抓住典型场面,体会人物心理活动,感悟事件背后的真意;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重在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的揣摩,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把握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2 联系学路,巧妙设计问题
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要精炼,要有思考价值。既要符合文本特点,又要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推进。问题应该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巧设疑点、彰显特点、凸现亮点、填补空白点,即所谓“问在点子上”。对学生而言,要注意学生在接触文本之后的思维变化,教师要善于循着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去发现、揣摩、探究。思路阻塞之处,要导引疏通;思路分岔、偏离文本之时,要引领学生返回文本。切忌天马行空,过度发挥。
3 把握教路,注意起承转合
教学也有思路,教学思路是一条教师引导学生学的思路。决定教学思路走向的因素或依据,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文本特点;二是学生心理特点;三是学习语文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文章思路与教学思路,一个是作者写的思路,一个是教学生学的思路。这两条思路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同一性是说学生怎样学,离不开作者怎样写;差异性是说写文章与读文章终究是两回事,两者目的不同,途径自然有差异。
设计教学思路应把握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外在明显线索将它们连接起来;一种是通过各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连接起来。即明线和暗线。教学时要善于抓住段落之间纵向的、内隐的信息链,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照应、前后呼应。特点是要善于设计过渡性语言,以起承转合、删减枝蔓,提高课堂效率。好的教学思路贵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这个“势”就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维
的“态势”、“走势”。
简而言之,教学要循着作者的思路、编者的思路、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路,做到层层深入,步步拓展。既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的“点”,又带领学生跳出语言之外,连点成线,以线连珠,自然眷顾整体,增强教学的整体感。教学中的“线”是流动的线,是文路、学路、教路的相对一致,它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推动教学发展的进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就不是溜冰场上在限定的区域里一圈圈枯燥地滑行,而是在爬山,不断享受着沿途的美好风光。
三、激活阅读教学的“面”——让课堂有广度
阅读教学中的“点”,既存在于文本之中,也发生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活动中,教师既要发现、开掘各个“点”,使之以点带面,从而收到“提纲挈领”之效,又要不失时机地以点连线、聚点成面。从抓点到连线,都离不开“成面”。不要孤立地抓点、连线,要在整体的背景上、在联系和关系中、在变化发展中抓点、连线,使教学具有清晰的整体感。在此前提下,再来适度扩面。
阅读文本是一种依托文本、触类旁通、协调发展的过程。扩面,就是要注重篇章之间的联系,注重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这种联系可以是纵向的,也可是横向的;可以是内容的,电可以是形式上的。
1 内容上的联系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学过的有联系的课文放在一起。通过一个问题的提出将它们串联起来组织教学。教学《一夜的工作》,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回忆曾学过的关于周总理的课文及有关故事:《周总理的睡衣》《难忘的泼水节》《飞机遇险的时候》等,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被激活,为理解“劳苦”、“简朴”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情感上的铺垫。
2 形式上的联系
哲学家荀子说:“类不悖,虽久同理。”又说:“以类行杂,以一行万。”也就是说在创作中我们只要抓住了相似的“类”,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变化的规律。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同类文章的共性特点,如教学《白杨》,可以引导学生联系《高粱情》《落花生》等领悟“借物喻人”类文章的写作特点。
毋庸置疑,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对话,只有精彩的课堂对话才能引领学生真正读懂文本,但对话不是课堂上简单的师生问答,相对于“选好阅读教学的点”、“找准阅读教学的线”而言,组织好阅读教学的对话,激活阅读教学的面,带有更多生成的成分,更见一个老师的功力和智慧。我们应牢固地树立“联系”的观念,在“点”的推移中连“线”,在“线”的扩展中拓“面”,这种联系不仅是由内到外、由此及彼的单向延伸,更是多维度、深层次、高效度的立体推进,阅读教学只有兼顾到整体,才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