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学生的问题性思维品质也即问题意识,通常表现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启他们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的过程,与教学中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是一致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于学生问题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是直接相关的。本学期我就教师的探问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以下特点:
一、探问——问出思维深度
探问就是教师向回答问题的那个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仍是模糊、片面、肤浅,甚至是错误的,就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深入而周密地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得准确、全面、深刻为止。我们在研究时发现,教师有效的探问可以挖掘学生思维深度,让学生针对教师的问题探索出更多的知识,从而锻炼学生的问题性思维品质。
[教学片断]《水》
师:什么样的东西称得上珍贵?(珍珠、钻石……)水,在我们眼中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何以会是村子里最珍贵的?因为我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我的家乡到底是怎样一番缺水的情况呢?[板书:缺水]让我们先把目光聚集到那一处很小的泉眼边,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师: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能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水回家。]
师:假如这段文字是电影里的一幅画面,那么你看到了什么?
生:长长的队伍;滴滴汗珠;快要干涸的泉眼;浑浊的泉水……
师:再读读这段话,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
师:注意留心数量词,你留心它,注意它,就会读出新的体会。再请同学读这段话。
师:长长的路,小小的泉眼,重重的担子,炎炎的烈日,这就是我村子里的水。齐读这段话。
师:再请同学读课题,还是平平常常的水吗?你品出了这水中的什么滋味?是啊,这里面包含着多少艰辛与沉重啊!
师(小结):因为我的家乡缺水,而村民的生活又时时刻刻离不开水。所以——齐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难怪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是“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看来,在这里,在这个严重缺水的地方,水比酒更珍贵,更受村民青睐。
在学习课文的逐层推进中,教师探问
(1)假如这段文字是电影里的一幅画面,那么你看到了什么?
(2)再请同学读课题,还是平平常常的水吗?你品出了这水中的什么滋味?是啊,这里面包含着多少艰辛与沉重啊!
这两个探问让学生通过对比、想象、朗读,感受到水的珍贵,使学生的理解得以深化,感受得以深入,情感得以升华,从而拓展了文本的深度,获得更整体全面的认识。同时学生通过这样一次次的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的过程,伴随着这种怀疑、困惑、焦虑、抓:冀的心理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探问——问出独特思考
思维的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进行问题意识培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其思维路径、实践方式和思维成果能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总是以大胆质疑、勇于挑战、不墨守成规、不盲目崇拜权威为前提的。知疑善思,就会“拓己之独见,察人之所未窥”。教师的探问可以使学生有独特的个性、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异于旁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我曾经这样设计:
师: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你能不能对洪教头做一个评价?
生:他飞扬跋扈,盛气凌人。
生:他武艺低下,而且贪财。
师:原来洪教头就这么无药可救!还有不同看法吗?
(本来这处探问我是想进行人物性格总结的,这时却有了不同的生成)
生:老师,我认为洪教头并不是无药可救!
师:哦?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从结尾他是灰溜溜地走了知道他还是有羞耻心的,而且刚开始的时候他是害怕柴进受骗,因为我曾经读《水浒传》,发现很多人都在柴进那里骗吃骗喝,所以我认为洪教头并不是无药可救。
对于同一段文字,由于探问使得学生有了独特的理解,思维更加活跃,也让其他学生知道了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需要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也希望学生在思考时具有批判性。
三、探问——让思维走向新一轮
探问主要是通过对一位学生,也即“点”的层层追问,引起全体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以点带面,触类旁通,以求得对问题性质认识的周全性和深入性。在探问后,问题已经不是原来的问题。在探问时,思维也许已经转了好几轮。
我曾多次聆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教学的目标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而周益民老师的问题设计却别出心裁,我不禁为他的探问艺术叫绝。课堂上他使用了很多极具诱导性的话语:“大家眯起眼睛瞧瞧,地球母亲正向我们走来,看看她长什么样?身材?衣服?眼睛?头发?”当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后,融进自己的感受,充分地交流了对地球的认识,周老师继续探问:“听听地球母亲正在想我们诉说着什么?”一个面容憔悴,衣衫褴缕的母亲形象呼之欲出。进而,周老师引发学生深思。孩子们的心被点亮了,他们找到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他们真正懂得了: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的将来,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就是探问的魅力——通过多个问题的诱导思考,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在质疑、解疑中锻炼了其问题性思维品质。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十分重视探问,这样,语文课堂才是高效的;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是灵动的;这样,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才是自然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