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可是当下的课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正常的现象:第一,学生的提问质疑少之又少,教师没有把学生质疑当成一回事,根本没有引导学生提问的意识,只是一味地“灌输”;第二,教师的问题铺天盖地而来,学生的自由阅读和思考被教师海量的“提问”给压“死”了。
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如何培养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求阅读文本中的质疑点,让学生质疑有方向,有思路。
一、从文本的矛盾处质疑
矛盾是问题产生的根源,从文本的矛盾处人手质疑应该是最为常见的方法。
(一)从文本前后内容矛盾处质疑
文本的前后矛盾现象,一般都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皆有其特殊用意,教师须引导学生质疑。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与题目所表现出来的气氛明显不合:全文写的都是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为什么不以“祥林嫂的故事”为题,而以“祝福”这样一个充满喜庆气氛的词语为题呢?这个问题抓住了文本与课题的矛盾。一方面是非常喜庆的气氛,而另一方面祥林嫂的遭遇竟是如此凄惨,竟然在这个万民同庆的时候凄凉地死去。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除了须具备关于主题、写作手法等基础知识外,还必须能够对全文的主旨和文中营造的氛围有很到位的领悟和感受,属于水平较高的评价性问题,蕴含着极大的思维空间和思维张力。一般而言,作者为了要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在紧要的地方停住目光,迫使读者投入思考,就可能会在紧要处制造一些矛盾,形成强烈的反差来刺激读者。这些质疑往往指向文章的主旨所在,具有研究探讨的价值,对学生理解鉴赏作品的内涵有很大帮助。
(二)从文本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处质疑
一般情况下,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应该是和谐的统一体。但作者为了要更好地表现其文章的主旨,可能故意使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产生一种不和谐,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也许就会发现有些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互为矛盾的现象。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多问几个“为什么”,往往能够迅速穿透文章的表现形式而直达主题,这也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有效办法。比如孙犁的《荷花淀》是一篇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小说,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断壁残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我们看到的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与粉色的荷花箭,一切都显得清新明朗美好。作者这样诗意地描绘白洋淀的美其用意何在?诗意的环境描写会不会掩盖战争的残酷性而削弱作品的主题思想?抓住这个矛盾去解读课文,学生不仅理解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并且更好地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从文本与生活的矛盾处质疑
文章是反映生活的,作者总是以生活中的事物作为载体,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以客观反映主观,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具象到抽象,作品往往映射出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社会状况。文本与生活常理产生矛盾处,就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地方。如沈从文的《边城》,我们深深为边城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所打动,但同时又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这么善良的人到最后造成的却是这么令人难忘的悲剧?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对文本的准确把握,而且加入了个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已经涉及到《边城》的总体基调,甚至涉及到人生、生命、人类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发现矛盾不轻易放过,这样的质疑过程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思考探究的快乐。
三、从文本看似无矛盾处质疑
朱熹有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出疑来,有疑才生问,有问才可能积极思考,追根溯源。在学生不易察觉到某些语句中的深刻意蕴时,如果教师能以问引问,可使学生进入一种疑难情境,使得学生必须集中精力,调动他们所有的知识贮备和潜能来分析问题。在阅读的时候,读者有时会发现一些看来很平常的语句,似乎是可有可无的闲笔,其实这些句子往往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有着耐人寻味的含义,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如《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这些话看似平常,但如果仔细思考,就可能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些看上去好像废话一样的句子?”学生经过思考,互相讨论,终于发现文章中看似不经意的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对封建社会轻视妇女、埋没妇女才能的谴责。
四、从文本语言形式的变化处质疑
有时候文本前后会经常出现一些基本相同的语句,而相同之中常常会有一些变化,有时甚至是很细微的,这些地方往往就是质疑的最佳人手处,学生借此就有可能直达主题。如《祝福》中,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的祥林嫂准备拿祭器祭祖的时候,四婶的两句命令性较强的话很有细究的必要。第一次:“祥林嫂,你放着吧。”第二次:“你放着吧,祥林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句话意思差不多,但排列却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根据语感就会注意到两处语气变化很大。前一句是常式句,在通常情况下都如此说;后一句是变式句,把称呼置后,脱口而出的是“你放着吧”,语气很强烈,可见四婶内心之着急。也可以想象这样的命令在祥林嫂的心里会产生怎样的震撼!祥林嫂苦心经营的“捐门槛赎罪”的争取做“人”的“梦”,被四婶的这句话击得粉碎,绝了祥林嫂企图做“人”的念头。文本形式的变化,肯定会带来文本意义的改变,于是探究作者有意变化后面的意图,就成了读者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重要工作。文本形式决定着其思想意义,阅读正是从语言形式人手去触摸作者的内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五、从反复出现的词句中质疑
文章中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肯定有作者的用意,作为与其“对话”的读者,必须要特别注意。阅读的本质就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只有与作者共同努力才能穿过语言的外衣触摸作者的心灵,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如《祝福》中“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作者反复强调“如此”,背后是否有深意,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根据课文后面的注释和对反复修辞的理解,基本达成共识:这是要强调“祝福”的仪式,这种风俗习惯历来都是如此,即使在辛亥革命后的民国也依然如此。这样的质疑解疑非常有价值,学生从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中抓到了作者意欲透露的信息,触及到作者的本意:作者正在构建一个故事发生的重要社会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