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南京学习的时候,听一位语文专家说过,曾经有人做过调查,调查中学生对各科的兴趣,喜欢什么学科,不喜欢什么学科。结果显示,语文既不是学生最讨厌的科目,也不是学生最喜欢的科目。这个结果让我思考了很久,它之所以能触动我,是因为再多的理论分析也掩盖不了严峻的现实:为什么人文性如此浓厚的语文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改变自己的思路,该如何去教好语文?
每带一届新生,我都会在第一堂课问他们同样的一个问题:如何解释“语文”这两个字。学生的答案几乎是相同的,“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围绕这个问题,我都会用一节课时间去阐发我对“语文”的理解,对于高中生而言,“语文”应理解为“语言”的“文学”,我还进一步狭义地把“文学”理解为“文学修养”,直接一点说,语文就是要尽力塑造一个个“人”。“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讨论已经进行了十几年,没有太多资历的我不想参加进这场讨论。我只想说“人文性”是语文的鲜明特征。新大纲明确规定“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何谓人文性?我认为,人文性不单是文学性,不单是文化性,也不单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的有机融合,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发展的东西。
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笔者认为,需要“情”。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我认为,语文教学中需要三种情感:教师的热情,文本的真情,学生的激情。
一、教师的热情
教师要有敬业的热情。我们要乐于为教师这个职业奉献一切,不是因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不是因为教师的生活、收入稳定。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做好牺牲名和利的准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是教师的楷模。面对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教师不能马虎;面对着几十甚至几百人的未来,教师不能退缩。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汗水去浇灌,满园的花朵才会竞相开放,灿烂夺目。
教师要有上课的热情。许多感人至深的文章往往是作家用真情实感写成的。同样,要把一篇篇感人的文章教得让学生感动,教师也一定要“先感动过”,要“进入角色”。教师备课时,首先应该查清作者的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尽量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创作冲动,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喜怒哀乐,与作者同喜同忧同乐同悲。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当好学生的“导演”,引导他们进入教学情境。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段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
教师进入课堂后,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以此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过程不但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既有认识成分也有情感成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理解文本,调动课堂气氛,以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新鲜感,让学生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
良好的学习环境,最重要的是情感因素。教师要愿意教、善于教,学生才会喜欢学、勤于学。只要教师愿意付出自己的热情,使课堂变成师生间的情感沟通的地方,教与学就会升华为愉悦的情感交流。
二、文本的真情
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它们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的感染教育,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但我们很多的语文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认为讲文本就是为了讲知识点,讲知识点就是为了考试得高分,许多教师像医生解剖尸体一样把文章分解开来交给学生,死板板地按固定程序上课,干巴巴地照搬教学参考书,总认为讲得越细越好,学生记得越牢越好,如此下去,再美的文章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再好的诗词也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如此的课堂又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收到感人的效果呢?相反,如果教师也能像文章作者一样“发诸真情,出于自然”,进入文章的思想境界,挖掘潜藏于文字背后的真情,用“心”去教,用“情”去导,学生怎么会无动于衷呢?
诗人臧克家说过:“一文未成,多次痛哭,要写出感人的文章,自己一定要先感动过。”许多感人至深的文章往往是作家用真情实感写成的。文本中的“情”,既包括文章作者的“情”,也包括主人公的情。如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我的母亲》《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按照教学的要求,讲授这两篇文章要让学生学会写人的方法,如果教师机械地把课文分解成讲什么人,记叙了什么事,用了什么方法,本来简单的文章就会被“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而言。相反,如果我们能先引导学生去关注胡适对母亲的那种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以及梁实秋对老师的那种深深的爱和敬慕之情,效果可能就会大不相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教师教学不能从情人手,单纯按照参考书去上讲解,根本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把栏杆拍遍》,文章内容似乎很深,但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去领会辛弃疾对祖国的爱与壮志不得实现的愁苦,其他的难点就会迎刃而解。事实证明,文本中的情感往往是学生的关注点,《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情,《史记》中司马迁的情,李白、杜甫、苏东坡、李煜这些伟大诗词家的情,对亲人、朋友、故乡、民族的情,这些数不胜数的情,才是学生心灵中的那根弦,我们只有找准它,拨动它,才能产生共鸣,产生和谐的琴声。教师讲课,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去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这些“情”,让文本中的“情”去感动学生,那么他们就会愿意去读,愿意去听,愿意去思考,如此,教学就会事半而功倍。
三、学生的激情
完美的课堂教学单有教师的热情和文本的真情是不够的。教师在课堂中只注重个人的情感和技术发挥,那只会变成唱独角戏,孤零零的文本也只是知识和情感传递的媒介。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感情,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质量。如果学生长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或设置的问题丝毫不感兴趣,就必将失去学习信心,导致厌学。既然学生的情感对教学有如此大的推动作用,那么教师就要想办法去调动学生的激情。
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学高方为师,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我觉得这个比喻很形象也很贴切。当然,教学并不单纯是把这些广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加深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了解,了解语文的博大精深,了解语文丰富的蕴含。如此,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才能满足学生对情感的追求,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教师对作者了解要比学生多,对故事了解要比学生全,对内容把握要比学生准,对道理的认识要比学生深。
要懂得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总跟学生说,对于语文而言,没有成绩好坏之分,因为只要肯花时间,语文都能读得懂,记得牢。教师一定要从观念上消除不平等的思想,一位成功的教育者一定要懂得尊重学生,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给他们一个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思想,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安全感、愉悦感、尊严感,才能让学生喜欢你,喜欢语文课。
要激发学生的激情,可供教师借用的手段很多,比如:上课语调的抑扬顿挫,教态的丰富多变。甚至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传递着一定的情感,都在牵动着学生的心。
总之,完美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抛去情感,再多的教学手段,都要以情感为引线,如此,才能让语文的课堂精彩纷呈,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语文教学也才能塑造一个个“人”,一个个“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