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得就像古代美女,一张瓜子脸,白得似雪,什么斑啊、痘啊、痣啊……你用放大镜,也别想找到一个。嘴巴呢,红润润的,比人家女孩子涂了口红还艳,所以我给他取名“胡仙女”。
我叫他“哈里波特”,因为他那双闪烁着智慧火花的大眼睛上也像哈里波特一样架了副黑色小眼镜儿,嘴皮儿薄薄的,说起话来滔滔不绝。
我不提醒你,你一定认为她是个小男孩。是呀,个子全班最高,头发短得比我们男生还短,还喜欢穿运动衫,裤子上东一块西一块的,居然是污迹。
读着同学们第二次送上来的一篇篇“同学外貌速写”,我笑了。我太熟悉这帮孩子了,他们的一笑一颦、一蹦一跳可以说烂熟于心,也就因为此,我才会为他们终于能真实地原汁原味地还原生活中人物原貌而衷心快乐。
还记得这些孩子第一次送上来的人物描写片段:
他的个子高高的,皮肤白白的,眉毛弯弯的,嘴巴红红的。
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个高高的鼻子,一张大大的嘴巴,平时喜欢穿校服。
同样的孩子,同样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为什么写出的文字大相径庭?我静静反思,发现问题在我的指导上。比较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指导方法,我发现外貌描写的指导要注意——
一、宜“写意”不宜“工笔”
中国画的“写意”重在“挥墨泼洒”,强调一个“神”字,而“工笔”则重在“精雕细琢”,要求细绘“形”。第一次指导我重视所谓的技巧,让学生写外貌一定要有顺序;一定要仔细观察后写清楚每个部分的特点,比如鼻子的高、挺、塌,比如头发的长、短、细、粗、色彩、光泽……于是学生如对人物进行解剖一样从个子到皮肤到五官、四肢,一点一点刻画,细是细了,却琐碎失神,类似生硬的标本。第二次指导,我先读了著名作家鲁迅笔下的几个人物:少年闰土、孔乙己、豆腐西施,点出有一种让人物形神毕现的外貌描写方法:白描。然后再叫学生自己去找同学做模特,仔细观察,找出他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外貌特征,最后让学生联想比较(联想一些公众人物或著名卡通人物,如李咏的长脸、樱桃小丸子的小绿豆眼)、夸张比喻(那张嘴大得可以吞下一个鸵鸟蛋),以把人物外貌写得更生动。
二、宜“点染”不宜“面渲”
千人一面的外貌描写,究其根源是面上指导过于细致,忽视个别指导。第二次指导,我在面上引导体味“白描”、夸张比喻写人物外貌的基础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个别指导上。指名让学生自己先描述,然后请被描述的同学上台做模特,其他同学也来描述一下,再评一评哪位同学的哪句最精彩,为什么精彩。例如:我们叫他“火柴棒”,真的,他是我们班个子最高的,总坐在最后一个座位,而且人瘦得几乎身上刮不出三两肉,校服穿在身上晃荡晃荡的。(观察时抓住他的身材高瘦的特点来写,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真的很形象。)
三、宜“补彩”不宜“留白”
三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相对比较贫乏,有时他们观察也细致,也抓住了人物外貌独特的部分,但描写时常常是“无米之炊”,无法用恰当的语言去描写自己的所见所感,这时老师千万不能用一句“请同学们把你们观察到的写下来吧”草草打发学生起草作文,还应该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顺便“补彩”,给他们的语言添点“精饲料”,出示些图片,给一些知识性的名词:鹰钩鼻、琼瑶鼻、剑眉、柳叶眉、樱桃嘴、O形腿,这样给学生观察与描述之间建构一座语言仓库,外貌描写就更逼真了。否则学生即便观察到位,脑海里语言留白太多,最后还只会用一些简单的话语:圆圆的,炯炯有神的……来形容。另外,老师在进行语言“补彩”的时候,再随机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学会做摘抄、做读书笔记,读写结合,就更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