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读”,顾名思义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示范作用的朗读。范读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感的熏陶。
近几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忽视了语文的社会性。许多语文教师根本不注重语文课上的范读,认为那是一种原始的落后的教学方法,普遍用多媒体来代替自己的范读,有些教师即使范读也只注意语言的通顺、流畅,而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一项调查表明:初中生中92%的学生喜欢教师范读。有些学生说:“老师范读虽不及录音朗读优美,但心里觉得较真实。”
因此,我想对语文老师大声说:请您范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最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形成语文素养的最有效的方式,更是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的根基和基本前提。同样是读书,名家朗读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种欣赏,一种模仿,甚至是可望而不可即;而老师的范读就不一样了,那是教师从教材的字里行间理解了作者的情思,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地、示范性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
教师的充满情感的朗读往往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当他们细心聆听时会如身临其境,陶醉其中,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乃至达到文本中的境界。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内心世界容易和文本形成共鸣,产生对语文的浓浓兴趣,教师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发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
范读有以下的好处:
首先,范读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小了,更易激起师生共鸣。
鲁迅先生的那位爱读且自得其乐、忘乎所以的寿先生;魏巍先生的蔡芸芝老师,爱诗也爱教学生诗,他们的范读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火的印记。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学生眼中和录音朗读相比当然是教师显得更亲切、自然。上语文课,除了注重知识性,同时还非常注重情感性。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作用与功能是不可轻视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可以使师生心心相通,有时也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甚至可以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其次,范读使师生更易感受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人曾提出:如果把诗歌散文朗读得像周正、殷之光那样,把小说说得像刘兰芳、王刚那样,把童话故事讲得像孙敬修、鞠萍那样,那么,还愁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吗?所言极是。
教师以精彩纷呈的范读,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范读。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语速、音量、节奏、声调等都会成为一种潜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启迪心智,唤起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身临其境,形成共鸣,进而用心去读,用感情、想象、联想浇灌心灵,真正领略文本,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学生不是既提高了朗读水平,又提高了对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了吗?
于漪老师在回忆自己的老师时。曾提到国文老师喜欢大声朗读。其中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的朗诵,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老师朗诵时,肩膀左右摇摆着,悲歌慷慨。此后,她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时,远望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感慨良多。这首诗,不仅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而且那时起就爱辛弃疾的词了。
另外,从训练角度来看,范读更易培养、形成教师、学生敏锐的语感。
敏锐的语感,指在读写听说的语言运用中,能敏锐地感知和识别语言的正误、文野、美丑、工拙,以及不同的色泽、风格、情趣。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感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看作是他语文能力的高低。记得,有一位全国著名的教师在示范课上饱含激情、全身心投入,范读了《最后一次演讲》,与会的人无不动容,这不是范读的魅力吗?
教课文《春》,教师可以用用舒缓、喜悦的语调再现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春草、柔风、润雨、鲜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勃勃春色。
如范读《出师表》,教师深刻体会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范读时,就会把他对后主的不放心和担忧表达出来,学生就会对诸葛亮有一个基本了解了,再教学,就容易多了。
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吟诵朗读。正如叶圣陶所说“读文言文铿锵有力,足以传出原文的情趣,读语体文时就如同话剧演员在舞台上念诵剧词一般,贴合语言之自然,表情、说理,都能使听者不但了解,而且深深烙在心坎上。”把文章中的精神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得到深切的理解。
当然,范读的好处不只上面这些,也并不是所有的老师要对所有的课文毫无选择地拿来范读。只是教学中,教师范读这种质朴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该丢弃也不能丢弃。语文教师应该爱范读,重视范读。即使有些声情并茂的范读,普通话并不是太标准,朗读技巧不太高明,但以独特的体会为铺垫,同样具有感染力,同样引领学生走进作品。
教育家夏丐尊曾提出,要做到较好的范读,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自己努力修养,对于文字在知的方面、情的方面,具有强烈的敏锐的语感,使学生传染了也感到了相当的印象”,这就要教师多读多体会,“只阅不够,该好好地读”。
语文老师应当重视范读,请你将范读作为一项基本功,娴熟地运用于课堂之中,用你的范读来“粘”住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得心应手,让琅琅书声绕梁不绝!
语文老师请您范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