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937

[ 杨志秀 文选 ]   

课堂,因简约而丰实

◇ 杨志秀

  简约教学是一种境界,简约背后是大气、精要、深刻、智慧、超越,不是故弄玄虚,不是教师表演。孙仁歌先生在《简单:课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中说:“把课讲得简单一些,并不等于简而不精,单而不丰,简单一些其实就是精练一些。它要求老师在备课环节上狠下功夫……教师只简单一讲,就得要领,就出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全部变成亮点。由此可见,把课讲得简单一些是一种境界,它不是把课文教学简单化了,而是把语文教学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笔者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目标简约,把握文本脉搏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课堂上如果目标太多,结果只能是什么都没抓牢,什么都抓不好。相反,如果目标简明,学生能把握文本脉搏,会有足够的时间反复揣摩文本,获得丰实的感受。
  课例1:《水》一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回忆孩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为此,教者抓住“水的珍贵”这一线索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联系上下文品析重点词句,体会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
  3 阅读文本,感悟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这三个目标分别从认知能力、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其紧扣文本,简明而又实际,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课例2:《草原》教学片断
  (一)谈话导人,揭示课题
  1 同学们,见过草原吗?在你印象中草原是什么样子?
  2 是呀,草原上的景色是多么迷人,那么老舍爷爷笔下的草原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 生自由读文,要求:①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
  ②想一想:初读课文,草原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2 检查自学情况。
  ①认读生字。②记忆字形。
  3 指名分段读文,师生共评。
  4 同学们,初读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景人
  5 小结过渡:你们真会读书。草原的景是迷人的,令人向往;草原上的人是热情的,令人难忘,让我们先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吧!谁来读第一节。大家边听、边想、边画,划出直接描写草原景美的句子。
  [评析]:“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草原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这一关键问题,也就是抓住了全文的脉搏,使教学目标更加简明,教学内容更加简约。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紧扣教学重点想突破的问题,深入挖掘。我们常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选择其中为你所用的段落,仔细以关键词句为钥匙,打开文本的大门,深刻地触摸到了文本的生命脉搏。
  
  二、教学手段简约,丰富课堂成果
  
  笔者曾有幸聆听过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上《“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很受启发。
  (一)没有图片音乐的渲染,却能把人深深感染。课堂上,贾老师没有用任何教学辅助用具,只有一本教科书和一支粉笔。一开始,在黑板上先后出现“你把鱼放掉”“你把这条鱼放掉”“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让学生层层递进地朗读,学生很容易找准题眼,把握全文中心句。其次,念准每一个字音,写好每一个字,念好每一个词,念顺每一个句子,给提示语加标点,复述课文,读文明理……纯朴简约的教法,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听课者。
  (二)没有热热闹闹的表演,课文内容照样内化成功。课文中有较多的对话,有明显的情节,比较适合表演,而贾老师采用的是“复述”这一简单的方式。先是声情并茂地范读,带领学生人情入境,记忆课文内容,再让学生记住黑板上提纲内容,自由练习复述,最后指两名学生到前面复述,他对学生的评价:一是很完整,二是有自己的语言。从学生的表述中,完全能看出这样的安排是成功的。
  (三)没有事先准备的奖品,学生却收获了丰厚的“奖励”。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精彩,贾老师没有给学生意想不到的奖品,而是用机智的表扬语言让他们获得了“奖励”。如:这名女同学字写得很慢,但工整,以后快一点更好;读得真好,真了不起;你念得比老师还棒,请为她鼓掌;好极了,就这么读;“一阵惊喜”你读得很好,老师学着你的样子读……如此诚挚、亲切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受感动呢?
  课堂上,贾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都在无声地证明:这是一个朴实的老人,这是一个智慧的老人,这是一个致力于教改的老人。在他的课上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位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犹如一幅简笔画,线条简单而又意境深远,用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演绎了一种简约的语文教学,呈现了一堂生动活泼、丰实有效的语文课堂。
  
  三、学习方法简约,培养自学能力
  
  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写道:“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课堂中“读文章要会想象,小脑袋还要会画画”。“读什么,想什么”……用形象化的描述让学生顿悟出“移情人文”的读书方法,引领学生顺利达到“情令智生”的境地。这是在“授之以渔”呀!
  如:教学《水》片断。
  学法:自读感悟,品读交流。
  品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挑水之辛苦。
  1 自由读文,用笔圈一圈,注一注,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水成了村子里珍贵的东西”?
  2 汇报交流。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圈出了哪些词语?
  生:我圈出了“一处”“很小”,说明水很少,水很珍贵。
  生:“一个村子的人”还说明吃水的人多。
  生:“十公里、一个小时”,我看出挑水路途很远,要等的时间长,让人体会到挑水艰辛。
  师:是啊,来回要走二十公里呢!挑水多艰辛啊!
  生:我从“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读懂了村子里水很少,水比酒珍贵。
  师:一瓶普通的酒都要十几元钱,有的甚至上百元。可是那里,水比酒还珍贵,可见……
  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相信你对水的珍贵及人们挑水的艰辛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指名男、女生诵读)
  [评析]: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自主、自由和自如的,但又是极其深刻、多元的。教者没有繁琐的分析,也没有炫目的手段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扎扎实实地在“读味”“写味”“品味”中受到情感的陶冶,这不正是学法的简约,培养能力的体现吗?
  语文教学,简单才是最美的,抛开不必要的花哨的东西,做实实在在的字、词、甸、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最重要的。让学生读,就要朗朗地读,大声地读,朗朗的读书声,永远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写,就认真地写,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让学生在书中品味纯情,在读中领略含义。

课堂,因简约而丰实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