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努力构建有效的课堂。要想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的预习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
预习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预习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须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基本的预习应包括几个方面:
(一)默读。学习一篇新课文,初时可以采用默读的方法。默读要做到:1、了解课文的大体意思,课文写了什么事,介绍了什么人物,描写了什么景色,告诉了我们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2、找出全部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二)查问。就是查阅字典、词典及其他工具书,请教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读准字音、理解词句。
(三)朗读。生字解决了,就可以放声朗读了。大声朗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内容;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写法等。
(四)思考。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地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写下来。
关于预习的时间老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开始上前一篇课时,就要提醒学生着手预习下一篇课文,只有提前两到三天时间预习才能达预期的效果,切不可匆匆忙忙走过场。
二、有效的备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
有效备课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里,形成有个性、有亮点、有创意、有拓展的切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得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是否与学生需求相吻合,是否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有效备课是教学经验、教学积淀的总结。备课是长期实践、学习、感悟的过程,绝不能一次备课重复使用。有效备课要做到“一课三问”,即一问自己教学亮点在哪里?二问学生学习收获在哪里?三问同行改进之处在哪里?亮点反映特色,收获体现效果,改进追求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素养的发展是长期观察积累的内在表现。
有效备课是教学思考、教学研究的深入。有效备课要做到“一课三构”,即一构思教学设计,二构思教学流程,三构思教学总结。
有效备课是解读教材,超越教材的创新。有效备课要做到“一课三教”,即一教知识,二教方法,三教情感。重在教给学生学法。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对教材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悟。
有效备课是教学反思、教学经验的升华。有效备课要做到“一课三助”,即一自助积累,二互助交流,三协助发展。有效备课重在积累,交流、反思。
三、恰当的教学模式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第一条就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据此我认为应针对不同的课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类有一定深度的课文时,可先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①“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②“我”不在祖国,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呢?③“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感悟,读后小组讨论,最后集体交流,老师适当点拨,在轻松愉快的朗读中达成学习目标。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麇鹿》这类浅显通俗易懂的课文时,可让学生分段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师生相机归纳,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只有灵活地采用不同的但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精巧的练习是构建有效课堂的手段
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既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尺,又是教学效果的反馈。好的课堂练习,既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又能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效果。我认为设计练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训练的题目应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2、难度适当,分层练习,练习适量,做到先进的学生吃得饱,后进的学生吃得了。3、设计一些拓展性的作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4、设计一些模仿性的作业,如仿照某一篇课文或某一段的写法写一篇文章或一段话。
总之,只要我们紧紧抓住以上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老师的引导、促进作用,就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成功地构建出有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