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意义
1 时代的需求
我们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在不断地更新,一个人如果光凭在学校里的学习是不能胜任一生的职业生涯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活到老学到老”成为了更多人的人生需求。但很长时间以来,传统教育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许多高中毕业的学生,谈及走向社会或大学的学习情况时,深感自己的自学能力差,后悔在小学时代没有培养自学能力。这是我们传统教学工作中的一个失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使我们的孩子在世界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小学是孩子学习生涯的起步阶段,在这时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尤为重要。
2 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双向需求
很多教师都有着很强的责任心,在教学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总是担心学生理解不了所讲的知识,总是将一些知识点进行反复、细致的讲解。许多教师“心甘情愿”加班加点给学生灌知识、找资料、实施题海战术。他们把自己当成一个拥有大量知识的水塔,把学生当成一个个盛装知识的容器,一个劲地夜以继日地灌,灌得弟子们昏头昏脑,疲于应付,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独立消化知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往往效果不佳,往往事与愿违。表面上看,“满堂灌”的课堂内唯有教师有声有色,虽秩序井然,但课后学生感到知之不多,容易忘记,印象不深,运用更困难。说这种注入式教学是摧残教师和学生的“凶器”一点也不过分,不但辛苦了教师,也拖累了学生这个生动活泼的主体。
如果我们能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其自觉主动的学习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动地统一起来,那么就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的目的”,不仅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教得也轻松。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放任自流,因为自学不是无师自通。自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主观努力去获取新知识和增强能力的一种行为变化过程;自学能力是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去单独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具体地实施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1 预习的自学指导
首先要抓住预习教材这个关键环节,先要向学生讲明预习的意义和好处,及时布置预习提纲和思考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因人施导: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可以指导他们预习接近课文重点的思考题;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只要能预习好基础知识就可以了。要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好的预习笔记要评议推广,要允许学生就近和同学小声讨论自学中的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具体指导时可采用“扶——放”原则,我在教《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时,先向学生提出自学的要求:(1)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理解新词的意思。(2)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3)给课文划段落并写出段意。(4)查找资料,了解徐悲鸿。(5)课文中的徐悲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他有没有让你敬佩的地方?其中1~4小题是基础知识,一般学生通过预习都能解决;而第5个问题关系到课文思想的核心,是课文重点和难点,是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而准备的。如此有的放矢,因人而异,让学生知道了学什么,怎么学,调动求知欲望,这样坚持训练并将预习要求、方法适时渗透,当学生有一定的实践后,就可以逐步精简提纲,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自己学习。
2 课堂的自学指导
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自己分析理解课文。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就学得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但事实证明,教师讲得多,反而养成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被江苏省政府、省教委授予“江苏省先进集体”的农村学校——洋思中学,1983年就开始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改实验。洋思中学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超过4分钟,其余的时间全部让学生自学;每堂课的作业当堂布置当堂完成,没有课外作业;学校却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好多外地外校教不好的“差生”送到洋思来都变好了。1990年以来,学校已连续十几年的学生毕业率、合格率均为100%,居全市之首,全校学生的每门功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洋思的成功在于成功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自学后,做练习,如果不会,再返回头看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学生学习就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题,落在别人后面,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就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来了。这样的课堂教学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中,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地读书、识字、交流、写作(包括写字、造句、写文章等练习),把现在课堂教学中花在多余的情节分析、琐碎谈话、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等活动中的大量时间省下来,而学生懂的,教师坚决不讲,把握教学的节奏和容量,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能有时间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主动积极地思维,实实在在地训练,学会动手操作等。让学生有一个“读——悟——问”的学习过程,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步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养成自觉、持久、主动的学习习惯。
当然,在课堂上,自学的效率取决于自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毫无兴趣,教师硬逼学生自学,那么只能是应付,心不在焉。这就要求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让学生在兴奋中自学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学生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风气。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学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自学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
3 自学归纳
对重点知识要启发学生及时归纳小结,否则,知识零乱,容易混淆,利用率低。归纳小结
可以将教材由厚变薄。例如:这本书里学了哪些关于知识多的成语,学了哪几首和月亮有关的诗词,哪些课文中的人物具有相似的精神特质,爱国的人物有哪些,学习勤奋的有哪些,哪些文章表达了相同的思念家乡的感情?通过这样的归纳小结,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系统,且条理清晰理解透彻,运用自如。引导自学归纳,复习是一个重要环节。要培养学生课后复习、单元练习、期末复习的习惯,以及自己写学习小结的习惯,纠正学生把复习看作是应付考试的想法。课后复习在课文学完后,抓住课后作业题进行;单元复习放在一组课文学完之后,写出该组的重点来;期末复习学期终结前进行,抓住字词句篇几个重点,归纳总结;学年复习放在暑假,自学复习提纲,按提纲抓要点,再写出小结,最后有条理地记忆。一句话,这样就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温故而知新,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并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自学拓展
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展和深化知识,适时提出一些拓展知识的思考题。例如:在教学《开天辟地》时,我让学生再从课外找找还有没有读过的其他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形成了哪些流传于世的成语。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后抢先回答,对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让师生课后讨论、争辩。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有体会:学生的自学拓展能力增强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挥独特见解,显现创造才能,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实为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
在课外,教师要培养学生收听广播、观看影视的习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广播、电视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是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对小学生来说,要养成他们听新闻联播和看少儿节目的习惯。这就要求家长和学校联系,保证学生的收听收看时间,并教会学生收听的方法:一要认真,注意力要集中,边听边看边想;二要抓住重点记好收看的要点;三要记好收听收看日记。
5 自主作业
以往教师布置作业是“一刀切”,这样不仅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巩固提高,而且还遏制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因此,在自主学习的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当都能自主地选择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练习,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都能享受到充分的自由。知识掌握快的学生应当减少作业量,知识掌握慢的学生适当增加作业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必要的提高。作业难度应略高于学生知识水平,题目有思考性,学生才会对其感兴趣。因此,针对学生语文能力差异的客观实际,教师要能找准每类学生的特点,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和个人爱好,选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作业来完成,这样既保证了学习任务的完成,又使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发展。
总之,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渠道,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只有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获得学习主体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