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语文课,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寻找和课文有关的资料,来充实课文内容,帮助理解,我也这样做了。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许多学生是为找资料而找资料,至于找什么样的资料,如何用资料,考虑得并不多。课上,经常有学生拿着资料读给大家听,有些学生连自己的资料都读不下来,还有一些学生拿着厚厚的资料不知道该读什么……资料在课堂上成了一种摆设。如何让资料真正为教学服务,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觉得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选择不同的侧重点,或是背景资料、或是作者简介,或是同类型的文章……使资料与课文能更好地融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一、历史事件侧重背景,让学生体验感受。有一些课文记述历史事件,而这些事件是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发生的,时间离学生遥远,学生对人物缺乏感性的认识,很难正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我觉得学习这一类课文时要侧重于让学生找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形势。
例如在学习《卢沟桥烽火》一文前,我让学生查找“九一八”事变、八年抗战等背景资料。学生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感受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感受到了中国军民不甘亡国、奋起抗战的精神。他们在学习课文时,处处表现出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守桥战士的敬佩,他们的发言是发自心灵深处的,而不仅仅是几句套话。
二、写人文章侧重事件,让学生走进人物。写人的文章多是反映人物的品质,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让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触动学生的心灵,可以指导学生查找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资料。
这种查找涉及两个方面:
1 补充课文内容,反映同一品质的。例如《梅兰芳学艺》一文表现梅兰芳勤学苦练的精神时,举了他练眼神的例子,可文中仅短短数语,学生的感受并不深刻。于是我让学生找了他如何练眼神的资料,充实到文章中来。“每天早晨,他照例要将鸽子放飞。由于鸽子数量太多,他并不将它们一股脑儿地一放了事,而是根据鸽子飞行能力的强弱,一队队地放,直到全部放完。长此以往地眼望高空远处,他的眼睛竟奇迹般地变好了。”
学生还找了他练功的事情:“那段日子,他的生活非常刻板、单调、枯燥,天一亮就出城吊嗓子,然后练身段、学唱腔、念本子。练跷功时,他踩着跷站在一张长板凳上的一块长方砖上,一站便是一炷香的时间,直站得汗如雨下,眼泪汪汪。寒冬腊月里他踩着跷在冰面上跑圆场,常常被摔得鼻青脸肿。拿大顶时,他得忍受着头晕、呕吐等不良反应,有时竟昏倒在排练场。”
通过这些资料的补充,学生被梅兰芳的勤学苦练精神深深打动,真正走进了人物心灵。
2 充实人物形象,反映其他品质。有时,我们还可以选择反映人物其他品质的资料,充实人物形象。例如《我也是普通一兵》一文,反映了刘少奇在危险时刻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学生还找了反映他平易近人、大公无私、敢于和恶势力斗争等资料,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刘少奇同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三、散文侧重作者介绍。让学生深深感动。散文是教学的难点,怎样让学生被作者感动呢?我觉得了解作者非常重要。例如《只拣儿童多处行》的作者冰心奶奶在文中处处表现出她对孩子的喜爱。学生通过资料了解到冰心奶奶的散文是“爱的哲学”,母爱、童心、自然美是她文章的三大主题。冰心奶奶认为“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她为孩子写了许多作品……还没进入课文,学生已被作者深深感动,学习课文时,学生一直沉浸在这种感动之中。
四、科学小品侧重拓展,让学生眼界开阔。教科学小品文,要通过寻找资料开阔学生的眼界,激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例如上《新型玻璃》《蝙蝠和雷达》前,可以让学生找找还有哪些新型玻璃,还有哪些发明应用了仿生学,还有哪些科学家正在研究……侃侃而谈中,学生领略到了科学的魅力,枯燥的科学小品文也变得生动和有趣起来。
五、写景类侧重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写景的文章语言优美,这些美丽的文字如何刻在学生的心上呢?可以让学生试着找一些图片,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例如《鼎湖山听泉》,我和学生一起找来了许多泉水的图片,有“交错流泻”的,有“飞流直下”的,有“流淌在草丛石缝”的……这些图片给了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力,让学生身临其境。
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剪辑,用自己的语言内化资料。在课堂上还要把握好资料展现的时机,不管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只有和文章紧密结合,做到恰到好处,才能真正实现资料的价值,真正让资料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