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考语文作文分值的增加,写作越来越受重视。虽然加大练笔力度,进行全方位的作文技巧指导,学生却对作文越来越感棘手,越写越无味,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缺乏生活,缺乏情感体验,这是作文难写的根本原因,治标同时还得治本。
一、文以情为贵,真情重于泰山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写作方面的要求是克服当前的作文教学困境的好办法:“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确,真正上境界的文章不是靠技巧取胜的,而是有真性情,是靠真性情打动人的,缺少真情实感,再好的作文“外包装”,读来也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情感体验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因素。
有些文豪并非科班出身,或没有受过所谓的练笔训练和技巧培训,但是他们把旷世佳作留存人间,如鲁迅、郭沫若、高尔基、马克·吐温等。他们的作品都是充满了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体验,是灵魂深处的表白。
二、情生于体验,体验出灵感
情生于何处?生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什么样的人就什么样的生活,所以,作文先要做人。首先要培养学生有一颗纯净的心,要让学生的心中充满爱,也就是说要具有高尚的情感。生活中的一件细小的事情,一个平凡的举动都能激发人的情感。当见到别人不幸,以及别人在不幸中表现出良好的品格时能产生应有的感动;当看到一个人的善意举动或一个善意的眼神时心灵能涌起一股感激;当看到动人的文章或影视剧时,心里能引起一些震动,与作者产生共鸣,等等。具备了这样的情感素质,就有了写好作文的基础。这种情感需要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充分体验感受,寻觅那一份真情。我曾在九年级进行了一次尝试,让学生放假回家仔细观看父母的脸和手,观察他们忙碌的身影,聆听他们朴实的话语。返校后让学生以“感动”为题作文,许多饱含浓浓亲情的真心话语从学生笔下流出,全班四十五人,四十五篇佳作,让我感动,让我看到四十五颗真心。这次写作的成功归于情感的体验。
三、文无定法,让写作随情而行
文无定法,写作应是不受固定模式束缚的。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选材?怎样创新?没有固定模式。应该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记自己愿记的事,抒自己最真的情。写日记和随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这样能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平时积淀的情感体验,充分再现心中所想,让学生在日记和随笔中自由发挥,破除作文虚假的面具。许多学生在随笔中写了自己的事,抒了真挚的情,一学生在日记中写下了母亲去世后的家境,语言质朴,催人泪下。
文责有情,无情哭泣不能感人,无病呻吟,更让人恶心。文章是情感的产物,应“表露灵魂”。写作应随心所欲,随情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