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894

[ 徐杰垠 文选 ]   

构建“磁性语文课堂”

◇ 徐杰垠

  “新课标”已经颁布几年了,新课程理念也深入人心。打开电脑,你随意点击一下“语文新课程”,搜索出的条目就有四万七千条之多,“接受美学”“多元解读”“构建主义”,新名词层出不穷;活动课、探究课、合作课如雷贯耳。但是不管你是专家还是一线的教师,也不管你把课程理论诠释得多么精透或是多么通俗,我想我们必有一点共识:语文课堂必须富有磁性,抓得住学生,吸得住学生,然后才能谈得上落实新课标精神。
  
  一、努力构建亲情课堂
  
  常言道:严师出高徒。但是我觉得语文课堂更应该富有亲情,师生沟通无碍,轻松活泼,是很富有诗意的。它不需要严密的逻辑,不需要一步一步无懈可击的证明,需要的是那种沐浴着阳光,徜徉在浪漫的沙滩上慢慢去享受的感觉。虽然要构建这样的课堂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但是有一点我们是能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得到的,那就是我们教师的脸上多点微笑,多点温和,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多洒下一点灿烂的阳光。新课标下,如果还是板起脸孔,视教参为圣旨,去条分缕析地肢解文本以获取知识和所谓的能力,还是把教学紧紧地建立在功利的目标上,去替学生细嚼慢咽,生怕漏过一个考点,把语文课当成应考技术的演练场,这样,语文原先那深厚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将丧失殆尽,语文课也会因此而变得僵化机械,冷冰冰的毫无生气可言。这样的语文课没有多少学生会欢迎,就是用来应付越来越重视迁移运用的语文中、高考也要大打问号。随着语文评价改革深入,试卷考得更多的是语文素养,而非趋于机械的知识板块。
  
  二、努力提高语文素养
  
  “身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要把课上得有诗意,有磁性,有吸引力,语文课上出“语文味道”,把新课标落到实处,首先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多读书,多积淀文化,而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只会用文章学原理来解读课文,以追求“机械得分”技巧为高招的“教书匠”。很难想象一个仅靠几本教参和辅导资料、语言贫乏的老师能将语文课上得很生动。想要纵横千万里,驰骋天地间,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必须“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否则你的课无法闲庭信步,挥洒自如。一个人的语文素养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一个有功底有思想的语文老师,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文化芳香,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这样的老师上课,学生真是如沐春风。
  
  三、大胆链接课程资源
  
  “新课标”主张教学资源多样化,认为教材只是供师生选择的课程资源之一。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念,主动开发新课程资源。开发哪些新课程资源,“新课标”提供了很多选择,问题是或者限于条件困难,或者迫于考试压力,或者自身激情不足,很多教师的授课还是仅限于课本,而没有去主动开发新课程资源。
  教师头脑中有许多鲜活的资料,在上课过程中完全可以针对文本作相关链接、拓展、延伸,特别是上散文、小说、剧本这些文学性很强的课文,运用类比解读文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他们情感的火花,即使理解教科书上给出的抽象定论也容易起来了。这时候语文的“人文性”也许更容易得到落实,而且语文课也不会演变成政治课。我们一直提倡写作的立意要高,要知道立意绝不是单靠言语文字,单靠那有限的文本能提高的,而要靠学生自己的感悟和思辨,因此在有限的空间里开发链接一些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资源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要鼓励学生看电视、看报纸,去感受在课堂上无法感受到的精神,根据条件适度地开发一些新课程资源,哪怕少上几节文本分析课,我觉得也是值得的。当然课程链接也是有限度的,千万不要不择场合、不择对象地胡编瞎侃。
  “文章合为时而著”,语文“合为时而教”,我们要与时俱进,放开手脚,努力去干。让语文课堂富有磁性,对于我们来说任重道远。

构建“磁性语文课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