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969

[ 李苏红 文选 ]   

寓讲于……

◇ 李苏红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摒弃琐碎的分析,让学生整体感知,自悟自得。这当然是对的。但是该讲的不讲、谈讲色变就不对了。问题是如何讲,采用什么方式来讲?我认为:
  一、寓讲于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重在读,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课本上的文章百分之九十八是熟字,学生可以读懂,不必嚼烂了再喂给学生。至于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语境,学生很容易读懂。课堂上,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如默读、朗读等)来理解、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例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有一节写彭德怀深情地望着骡子,平静地说要杀大黑骡子充作军粮。对于“深情”和“平静”两词的理解,应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内容寻找答案,通过感情朗读,学生就能走进彭总的矛盾的痛苦内心,进而体会他既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此处如果由教师讲解就显得多余,寓讲于读应该说是最好的讲解方法。
  二、寓讲于演。对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应当尽可能通过演示或学生的表演来解决,效果好于教师的讲解。《负荆请罪》一课虽然很生动,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爽直磊落”等词语还是比较难的,此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组织表演,再现课文的精彩情景,然后紧扣课文重点出示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深明大义?从那里可以看出廉颇的爽直磊落?由于学生注意力集中,边看,边听,边思,便能顺利作答。这是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的。
  三、寓讲于画。小学课文本身就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既有自然风光的画面,又有社会风情的画面。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边读边画,效果必佳。于永正老师教学《草》的案例最为生动。他要求学生和他一起画草的枯荣,画野火的蔓延,画春风的吹拂。在师生共同作画的过程中学生领会诗句所蕴含的情义。如果老师在此时繁琐地讲解,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四、寓讲于算。教师怎么讲解课文,说到底要因文而异。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讲解方法。教《草船借箭》,一位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演算,10天造10万枝箭,一天造10000枝箭,按8小时工作量计算,每小时要造1250枝箭,再加上周瑜拖延,肯定造不完。现在,诸葛亮主动申请3天造完,结果可想而知。通过计算,使学生从数据中真切地感受到周瑜心胸狭窄。而诸葛亮则神机妙算。

寓讲于……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