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924

[ 辛崇安 文选 ]   

怎样评价学生才有效果

◇ 辛崇安

  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语言评价。教师亲切的语言,巧妙的点拨,这些都是有效的教学手段,显示出现代教学的独特魅力。本文例举几个课堂教学片段,从有效倾听、有效判断、有效激励等几个方面发表一己之见。
  
  有效倾听——有效评价的基础
  
  片段一:“你说……”(摘自《丹顶鹤》教学实录)
  师:读了课文后,你觉得丹顶鹤是怎样一种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生:我印象中的丹顶鹤长着红色的头,细长的嘴巴,长长的脚,雪白的毛,样子很可爱。
  师:你说……①
  生:我觉得丹顶鹤美丽、可爱、淘气,好像一个天真的孩子,让人喜欢。
  师:你说……②
  生:我觉得丹顶鹤飞起来的样子很漂亮,它们在枝头迎风嬉戏好像很开心。
  师:你说……③
  生:我印象中的丹顶鹤喜欢在水田里,再配上周围的景物,很像一幅画。
  师:你说……④
  生:……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印象中的丹顶鹤,真好!现在,谁能完整地描述一下丹顶鹤?可以描述一下它的外形、习性,以及给你的感受。能说一段话吗?
  反思:有效倾听的实质是“有效关注”,用耳、用眼、用心去关注。很多的新手教师往往只关心自己的教案,没有对学生的反应作有效的关注。有效倾听“是一门艺术、一种习惯、一种尊重、一种品德、一种修养”。教师做到了,就会用这样的习惯去影响、感染学生;就可引发师生共同思考,促进学生的口语表达;就能在欣赏与等待中与学生真诚对话。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过程。语文素养的生长点往往来自学生,教师必须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善于发现问题的价值,抓住教育的契机,生成珍贵的教育资源。“片段一”从表面看来似乎流畅而又自然,其实一个接一个的“你说……”既单调重复,又毫无感情色彩,师生的活动仿佛在一遍又一遍地复制。教师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教案,注重的是对教学设计的执行,而不是学生的“学情”,不是学习对象的发展。这里的“你说……”成了忽视倾听的代名词。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关注学生的反应,并适时地进行评价:①你描述的是成年的丹顶鹤的外形;②你把丹顶鹤当孩子看了,你也很可爱!③鸟也有人一样的感情;④是啊,多美的画啊,连我们都向往那样的生活。如果把“片段一”的四个“你说……”换成类似这样的评价,此时的学生享受的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平等,得到的是一种肯定和有效反馈,收获的是一种对阅读的兴趣、对思考和表达的乐趣。因此说,有效倾听是有效评价的基础。
  
  有效判断——有效评价的前提
  
  片段二:“啊,你的想法很有创意!”(摘自《嫦娥奔月》教学实录)
  师:学习了《嫦娥奔月》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可以自由地说一说。(学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我觉得善良的人不好,太容易受欺负了。(该生对嫦娥的遭遇有感而发)
  师:你说得真好!
  生:我觉得嫦娥太笨了,如果她把那丸仙药给销毁了,不就没那么多事儿了吗?(哄堂大笑)
  师此时很尴尬,但为了不打击学生发言积极性,还是鼓励道:你说得有道理!
  生:我觉得逢蒙很聪明,他为了得到仙药而假装生病。这让我懂得了如果你很想得到别人的东西,你就要多动脑筋,先进行一番谋划。
  师:啊,你的想法真有创意,能联系生活实际,你真聪明!
  反思:在课堂评价时尊重学生解读的差异性是对的,但是无原则地“尊重”就是错误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会被严重扭曲,必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片段二”中,教师只盯着答案的“多元化”、“个性化”,而没有正确判断,没有尽教师的职责——启发引导,课堂看似是民主开放了,可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没有了。也许若干年后,学生中真的会出现几个“聪明、机智”的逢蒙呢!这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完全相违背。教师课堂上的有效评价,应该在学生意思刚表达出来的第一时间内就要迅速作出判断,正确的要予以肯定表扬,偏离“轨道”的要及时地予以引导和纠偏。当学生说出“想得到别人的东西,就要多动脑筋,先进行一番谋划”这番话时,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评价:“你能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这种学习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但你是否打算学做课文中的逄蒙呢?”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他的优点,又引导他重新思考,重新审视自己的认识,从而主动地建构正确的认识观和价值观。相信他会认识到:如果我要做逢蒙那样的人,不就成为人人讨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坏人了吗?
  
  有效激励——有效评价的保障
  
  片段三:“读得好极了!”“有谁超过他?”(摘自《青蛙看海》教学实录)
  师:我们再来读课文,看谁读得更流利!
  (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节进行朗读。)
  师:注意我们的要求是:看谁读得更流利!
  (指名读)
  师:读得棒极了!掌声送给你!奖你一颗“朗读之星”!
  (指名读)
  师:读得好极了!掌声鼓励!也奖你一颗“朗读之星”!还有没有谁能超过他?
  生:我来,我来……
  反思: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语)。同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就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激励性评价包涵多种评价方式,它的作用主要是诱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激励学生有效地实现目标。“片段四”中的多次“棒(好)极了”“掌声鼓励”和奖“朗读之星”,显得教师的语言乏味枯燥,缺少有效的启发性;这种“过滥”的评价,麻痹了学生的心理,引发学生的“审美疲劳”,不易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片段四”中的有关评价是“失度”的激励,是失效的激励。假如把“掌声鼓励和奖你一颗‘朗读之星’”换成“好在哪里呢”“你读出了青蛙对看海的渴望之情,真形象啊,我们仿佛看到了青蛙高兴的样子”这类“有血有肉”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效果更加显著;假如把“谁能超过他”改成“你的朗读快超过老师了”“他的朗读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你也能做到吗?”等等,那么教师表扬一个学生就不会伤害到另一个学生。有效的激励能保障学生的整体发展。

怎样评价学生才有效果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