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对文章的全篇统摄、整体驾驭的程度,是衡量读者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的重要依据。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应着手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因此,作为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要有意识地“从整体人手”,逐步完成与中学的自然衔接。不同的课文该怎样把握,怎样教会学生掌握概括文章大意、抓住文章主旨的方法,以达到高层次、全方位理解文章整体内涵的目的,笔者认为是有章可寻的。
一、找到文章的“眼睛”
面对一篇文学作品,读者首先获得的应该是对整个作品的总体印象。即主要人物是谁?性格如何?文章的主旨立意为何?而不是零零碎碎的知识点。因此我们要把一篇文章看做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必须找到准确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选择得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整体教学的效果。
1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是课文的窗口,通过它可以窥视中心,把握主旨。抓住课题,往往可以辐射全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属于这一类。如《徐悲鸿励志学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嫦娥奔月》《林冲棒打洪教头》等,关注了课题,也就掌握了课文的大意,教学的主干也就明晰了。以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为例,“发愤”就是题眼。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的?文章怎样描写出他的发愤?先读全文,初步感受司马迁的发愤。然后通过“母亲河的熏陶”“历史故事的感染”“父亲的遗愿”等方面了解发愤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重点阅读第三段,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用心感受“他是怎样发愤的”。在本段的学习中,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尽力想象司马迁遭受“酷刑”后的内心感受,以及刑罚对他造成的致命打击;同时,更要体会司马迁“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忍辱编史的坚强毅力。此时再回顾前文“历史熏染”和“不忘遗嘱”的内涵和分量,就会为司马迁的“发愤”找到原因。最后,通过“13年”“52万字”等具体数字,了解“发愤”的结果。这样通过课题的提拎,就将整篇文章整合了起来。学生从题人手,既明确了文章大意,又掌握了学习的命脉,“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2 中心句也是文章的“眼睛”。文章里集中反映课文内容或总起、总结的句子也是“整体把握文章”的好抓手。《在大海中永生》《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月光启蒙》等文章都属于这类。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中心句,也就找到了整体感知的“钥匙”。《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就十分典型。课文最后一节,“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先抓中心句,让学生知道文章要论说的道理,再根据中心句一分为二学习文章。细品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体会“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通过水滴、雨水的比较理解“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十分自然地带领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整体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既清楚又省力,应该作为一种较为典型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
二、找到文章的“脉络”
支玉恒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有一个教学片段很值得我们借鉴。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为了表现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一共写了几件具体的事?可以一件一件回忆。
生:我先说第一件事。第一件事是讲作者和伯父他们一起吃饭,一块谈起了看《水浒传》的事。作者看书有点马马虎虎……
师:好,你先停一下。我们现在不说这么详细,只把每件事的内容简单地归纳一下,最好概括出一个小标题来。你能给第一件事概括一个小标题吗?
生:大家读《水浒传》。
师:是大家都在“读”《水浒传》吗?
生:大家谈论《水浒传》。
师:可以,我们先这样写上。(板书“谈论水浒”)第二件事呢?也可以这样概括。
(学生通过讨论,用同样的方法将文章四件事全部概括出来。)
全部板书为:
深切怀念:评论水浒
谈论碰壁
救助车夫
照顾女佣
师:大家看黑板。我们现在已经对课文的整体内容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课文的中心是表现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为了表现这一点,作者从鲁迅先生逝世写起,写她对鲁迅的深切怀念。由于怀念,就引起对伯父生前一些事情的回忆。于是写了“评论水浒……谈论碰壁”“救助车夫”“照顾女佣”这样几件事。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明白吗?其实,从黑板上看,连课文的结构也看出来了。你们说,一看板书,就知道课文分了几大段?
生:(齐)五大段。
师:具体怎样分还用说吗?
生:(齐)不用说了。
这一教学过程,完成了对课文两方面的整体认知。既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整体认知,也对文章结构了解清楚了。
所以,部分内容的归纳,是对整体把握的铺垫。层层内容清楚了,文章通篇的脉络也就自然而然连贯了起来。通过学生对课文“局部”的深刻理解,把握住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就可以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通过“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明白文章中的每一段、每一句甚至每一个词语都是为全文主题服务的。如《陶校长的演讲》《莫高窟》《诺贝尔》《海伦·凯勒》《二泉映月》《秦兵马俑》《音乐之都维也纳》等文章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辅助学生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总之,整体把握是研读文章对其各个侧面、各个局部深入开掘的基础和前提。要想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教师就要根据不同教材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提高准确理解和阅读文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