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921

  

教学幽默语言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 李 泱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教师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导因素,教师创造性地教,就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
  在课堂教学中,80%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师生的语言活动完成的。然而,由于个人阅历、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的差异,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有人曾在两所中学近800名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6%的学生喜欢幽默诙谐的语言。米斯维特洛夫也说过:“教育者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本文即从教学幽默语言人手,探求其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一、什么是幽默
  
  幽默是一个外来词,是从英文humour音译过来的,根据词典中的一般定义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它是一种精妙的、令人回味无穷的现象,具有引起他人产生精神愉悦感的特性、方法。
  教学幽默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做出些幽默的动作,也可能通过巧妙的板书艺术让学生感受它的力量。但应特别强调的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教师精心组织和流畅表达的教学语言,它是师生之间课堂教学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是智慧和技巧的结合,是高尚的情趣和适当的分寸感以及机智应变的反映。其特点在于:一、用词精妙有趣,一个极平常的词由于巧妙的运用就会既妙趣横生,又鞭辟入里;既让人忍俊不禁,又含义深刻。当学生收敛笑容时,哲理和智慧已深深领会其中。二、表达灵活艺术,善用清新活泼的口语,善用修辞的表现手法把话说得新颖有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单一为丰富,训练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另外,还往往能激发出学生的灵感,使他们在百思不得其解中突然闪现思维的火花,产生豁然开朗的顿悟。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并非是深不可测的大海,亦非高不可攀的山峰。具体地说,它是一种能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它在已知的基础上求未知,在想象的基础上求创新,在变革的过程中求突破。它在思维的过程中有以下特征:
  1 多有发散性思维的参与,往往能从某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为数众多的信息,找到多个可能的答案、结语或假设。
  2 有大量形象性思维的加入。心理学认为:“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中,形象思维是比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造性思维中却占主要的位置。”
  3 直觉感起着重要作用。
  4 创造性思维在思维品质上表现为独创性、求异性和深刻性。
  创造性思维决非爱迪生、莎士比亚、贝多芬这些人的专利。任何正常的人都具备创新的素质,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尤其如此。
  就语言教学而言,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力的培养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训练中蕴涵着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因素,语文教学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如能积极研究,系统训练,既能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能真正提高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及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教师必须也必然要在教室有限的空间里,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启发学生积极地想,合理地想,全面地想,辩证地想,从而打开他们积极思考的门扉,把他们引到创新的王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三、创新型思维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心理特征
  
  开放性、自由性、幽默感、自信心和事业心。赫修斯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把幽默定义为“一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品质和能力之一”,由此足以看出幽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当然,幽默的教学语言不是以单纯地逗乐学生,开些无意义的玩笑为目标,而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产生一定的作用。
  第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的语言幽默能够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活跃性。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唯我独尊,学生崇拜权威,怎敢越雷池半步?教师声色俱厉,学生循规蹈矩,怎能有创造性的勇气?心理学表明,家长权威式的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能够以幽默的教学语言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为激发学生思考、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向9万名学生进行调查,从中得出结论: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师。特级教师钱梦龙的调查也表明,学生乐于听从富有幽默感的教师的指导,而对于那些过于严肃,不苟言笑的老师则敬而远之。教师健康的幽默的语言,可以有效地打破师生之间的陌生感,缩小心理的距离,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一位教师讲授《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当讲到“长铗,归来乎!”这一句时,他说:“用我们现在的话来翻译,就是,咱们回去吧,出门连桑塔纳2000都没有”教师的话音刚落,全班立即笑声四起。在这种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生能领悟到:教师把古代的马车换成了现代的桑塔纳2000,既是对课文的解释,叉隐含有对当前某些利用特权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者的讽刺,当然还可能想到更多。窥一斑而知全豹,教学幽默语言确能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会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追求新知识,搜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重要的外部条件。
  第二,教学幽默语言能够启发想象和联想,训练思维的形象性。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保证。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它的形象性,而思维的形象性主要是通过联想、想象来实现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通过它可以让概念化为形象,物质化为精神,可以找出表面上各不相干的生活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集中、熔铸造成一体,通过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而创造出一个广阔的新世界。因此,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其思维空间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幽默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它能够启发更多的想象和联想。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增加讲授内容的形象性鲜明性,容易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使学生的灵气得以释放,而学生的灵气一旦释放,就必将产生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另外,青少年学生脑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成熟,要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形象性思维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幽默的教学语言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有效保证。
  就语文教学而言,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如果能够利用课文中的想象因素,穿插些适当的幽默语言,就能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再造想象以及推测想象等。如在教学《爷爷》一课时,学完课 文以后,教师对文中描写爷爷的外貌提出疑问:“能不能把‘腰里别着烟斗’改成‘腰里别着个手机’?”此言一出,顿时引起学生的兴趣,大家都想象着爷爷的外貌,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教师因势利导,激发矛盾,就文中的旧式农民与新时代富裕了的农民进行比较,引起“争论”,不但深化了“真实与具体”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
  第三,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引起争论,能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训练思维的批判性。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造的基础。敢于质疑,才能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发展创造思维。而这种创造思维常常是以思维的批判性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辩证的批判性思维,就难以有创见的形成。
  传统的语文教学满堂灌,以讲解代替思考,死记代替质疑;一切为了考试,不需要、不允许学生质疑。这种应试教育的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然而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教材、现有的观念总是有抱有盲从,甚至畏惧、不得不服从的心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再加以压制,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幽默的语言,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在有疑或无疑处质疑,让学生在“学习——思考——质疑——提问——释疑”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认真思考和独立做出判断的能力。同时,还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创新之处,予以表扬,这对于鼓励创新,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皇帝、大臣、织工等角色。在演出后,针对传统的认为“织工是骗子”这一观点,一语双关地问:“骗子在哪里?我要以法律的名义惩罚他!”同学们一愣,继而都笑了,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大部分同学都认为织工是骗子,可也有学生站起来说:“皇帝和大臣也是骗子!”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织工、皇帝、大臣都是骗子。”教师一把抓住三个扮演者说:“原来你们都是骗子!”全班哄堂大笑。学生在笑声中都领悟到了这篇童话的真正寓意。这样的教学引导,不受其原有观点的束缚,以幽默、轻松的语言鼓励学生不盲从,不迷信,敢于发挥想象的优良品质。如果在教学中经常如此,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第四,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或教学情景使用创新的幽默语言,能够启智导学,训练思维的发散性,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一种从不同角度、朝着不同方向、关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的思维。它强调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能进行顺向、逆向、横向、纵向的思维。其特征就是思路不为习惯所制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然,首要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必须善于创新。教学幽默语言也应体现教师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智慧。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创新的幽默,既是教师机智的表现,又能够启智导学,使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创造。如一位教师讲授唐诗《秋浦歌》时首先举了李白借用“白发”这一形象事物来描写“愁”这一抽象情感的例子。然后话锋一转,说:“如果现在你因为考试没有准备好而犯愁,因为好朋友误解你而苦恼,你会用什么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呢?”这一联系实际的设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眉头”“秋月”“海水”“雨”“酒”等许许多多用来描写“愁”的形象化事物,把一个“愁”字说得五花八门、多姿多彩。在教学中还可以教给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面对同一个题目,有意识地用发散思维去指导,以幽默的语言去引导,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以寻求不同的答案。
  第五,幽默的语言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激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脑容易疲劳,如果能适当地运用教学幽默语言,不时地给人以轻松愉悦的笑,则能保持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性,减轻疲劳,振奋精神,增强学习兴趣。
  有位教师在给学生讲《谈谈修改文章》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大家常常写文章。什么叫文章呢?《辞海》上说,‘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人的脸皮,有青有赤也有白,可见,每个人的脸皮就是一篇天生的文章。古今中外,许多女同胞都非常讲究‘修改文章’的,你看她们每天早上梳妆打扮,反复‘描摹’,再用唇膏精心‘润色’,还要用眉笔整修‘眉题’,这是何其认真负责!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文章,要想让它们光彩照人,同样也需要在修改上下工夫!,’这样的语言把原先严肃的内容说得含蓄幽默,妙趣横生,同时也发人深思,令人回味,让学生在轻松一笑中悟出了一些作文之道。实验还表明,学生对含有幽默色彩的内容记忆最深刻。对此,《美国中学的讲授法》一书也指出:“一些例证说明,幽默并不能影响直接认识的获得,但是在几个星期之后,学生从讲授所用的幽默中有意识地记住了更多的概念。”可见,教学幽默语言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当已有的知识产生联系,就产生更新的见解和体验。如前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便是灵感的出现,在百思不解中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这与巩固旧有的知识是分不开的。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极小的闪念、极为普通的一瞬间,老师要特别留意这“闪念”和“瞬间”。在教学过程中透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一姿一容把握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发现学生积极思维的嫩芽,排除堵塞思维的障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和谐宽松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训练思维的形象性、批判性、发散性,并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对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幽默语言是浪花,而不是流水;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教师在运用时应注意“庄”与“谐”的统一,并充分考虑学生对幽默语言的理解力和接受水平,真正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作用,用心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教学幽默语言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