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背景下,立足于大语文教育观来思考、研究儿童阅读,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包括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已成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课外阅读虽然一时兴起,但倘若教师不进行严格而有规律的阅读拓展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那么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是不可能提高的。我校“书香校园”计划的实施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积极引导学生读高雅之书,做高雅之人,积极为学生搭建阅读拓展平台。
一、在阅读课中进行有机渗透。在听课时,我们常听见课堂中学生朗朗的读书声,笔者并不反对课堂上要“书声琅琅”,只是认为如果我们一味地拘囿于文本,而忽视“超越文本”,则显得目光短浅。我们的阅读课还需要学生静静地沉浸于书卷,占有资料,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更深地品读文本。因此,阅读课上抽出一部分时间进行辐射式阅读,这是可行的,也是大有裨益的。如我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让学生补充阅读了《沙漠之舟》,不仅增进了学生对骆驼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小骆驼为什么能感到自豪。教学《荷花》一课时,我认为如果仅限于感受荷花之美,而忽略了对荷花的品质、作者为什么想成为一朵荷花的理解,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补充《王冕看荷花》(节选自《儒林外史》)、《爱莲说》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在欣赏课中加强训练。精读课时间有限,不适宜进行较多篇幅的辐射式阅读,且围绕所教课文太局限。因而,在每周一节的阅读欣赏课上,除了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等训练外,还专门进行辐射式阅读训练,将选编的在内容和形式上与课文有一定联系的文章有机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块”,进行比较分析,理解评价。如以《泊船瓜洲》为“内核”进行辐射比较,政治家王安石变法失败,虽家近在一水之隔,却说“明月何时照我还”?引导学生体会王安石有家不能回的苦处。补充阅读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以及《史记》相关片段,并组织辩论。最后补充阅读杜甫《月夜忆舍弟》、周太玄《过印度洋》、余光中的《乡愁》,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对关于乡愁、回家的情感体验得更为真切,思考也更富理性。
三、在课堂外积极运用。课内阅读量有限,且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其目的就在于课外学生能够运用。我发现孩子们爱读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因而我指导学生开展辐射性阅读,比较其“成长三部曲”其他两部《红瓦》、《根鸟》,体味其诗意的田园、古典的情调和童年的坎坷经历,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和体验得以加深,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由此,我深深感到语文教学必须发挥文化传承的功能,帮助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样阅读与学生个体生命运动方能融为一体,学生的生活质量才能得以提高,生命意义才能实现有效的提升。
成果需要分享,为了给孩子的阅读注入持续的动力,在班级读书活动中我开展了“六小”“评比活动”,即“小书虫”、“小书童”、“小书迷”、“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评比。每月还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日”活动,孩子们阅读的兴趣由此得到了空前的高涨。
让孩子们读书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我们师长送给孩子们的一件终身受用的礼物。我愿带着孩子们一起走进书的世界,引领他们在书香的世界里徜徉,去领略祖国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