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根源,是创造发明的摇篮。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新课改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适宜生长的优质土壤。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其核心在于启迪学生运用自己的心智能力去发现和探索问题。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问题,这样教学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提倡教学上的“民主”与“科学”,认为:只有教学的民主化,才能保证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的思维只有在民主的平等的环境气氛中,才能发挥最佳效果,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直接面对老师的权威,思维将会受到压制。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感而不敢提问题;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总担心提的问题会被老师训斥,而不敢提问题。因此,教学中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的“提问”营造和谐民主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容易亲近。当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应不断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猜测,大胆探索,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分别提出要求并加强训练,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意识,再加以引导,让学生的一次次问题意识逐步由模糊变为明晰,最后能够整理归纳出来。同时教师要多用微笑、注视、点头、手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认可,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质量的高低,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特别是在开始时),告诉他们能站起来提问就是好的开端,是勇敢的表现。他们的付出、他们的努力得到老师及时的承认,得到老师的鼓励,就能增强愉悦感,学生就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去。
二、指导学生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 初中生正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会问,不知何处问。他们是没有找到提问题的源头、没有掌握好提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指导他们何处提问。
1.在预习中质疑。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 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我们要放手让学生从多角度去预习,学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对于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产生的一些疑惑,要求学生用“?”在课文中标注出来。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得。以《最后一课》为例,有位学生预习时把描写韩麦尔老师的语言、表情、动作、服饰的句子和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划出来,并在旁边注上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么多的笔墨刻画韩麦尔老师的语言、表情、动作、服饰和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课上我给予表扬,说他提的问题有深度,接下来整节课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学生思维活跃,深深体会了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的爱国情怀。
2.从课题上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如《两小儿辩日》,文题概括了课文的中心事件:两个小儿争辩一个关于太阳远近的问题;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多一些宽容》文题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提倡人与人之间的高尚的人格修养——宽容;有的题目标明文章行文线索,如课文《枣核》就是以枣核作为文章的线索;有的题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题就告诉我们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教学中,我常常抓住课题训练学生质疑:想知道些什么,有哪些疑问?以《为你打开一扇门》为例,这个题目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学生提问题的欲望非常强烈,所提问题特别多,“课题中的 ‘你’指谁?”“这是一扇什么之门?”“这扇门里有什么?”“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这些无疑对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大有禆益。
3.在课文内容的关键处质疑。
课文内容的关键处,是理解课文的钥匙,是牵一发动全身之所在。它是指文章中最关紧要的地方,此处往往集中了文本的重难点,它对文章的主题思想、情感变化、词句理解等起决定作用。这里提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直接指向文章的中心,对阅读时理解文章起到导向作用。以《一面》为例,文章三次集中描写鲁迅的外貌,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多次写鲁迅外貌?”“外貌描写有何作用?”其实三次外貌描写,不避重复,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使人物性格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富清晰起来。写作时学生学会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4.在文章反复处质疑。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有意识的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反复之处在内容上往往紧扣中心,形式上往往使层次更加清晰。在文章多次反复处提问往往能挖掘作者要着重表达的深意。以《背影》为例,一般作品作者会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态的刻画,而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把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背影”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在文章反复之处让学生质疑,学生缘疑而问,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作者选取‘背影’这个角度表现父子深情,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这四次描写哪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理由是什么?” “四次描写‘背影’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抓住这几个问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
5. 在文章对比之处质疑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能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对比处让学生质疑,使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匠心,文章的精华。以《变色龙》为例,契诃夫通过精彩的对话,用对比手法,塑造了“变色龙”这一典型的文学形象,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在对比之处质疑,学生放飞想象,大胆质疑,“奥楚蔑洛夫是怎样随案情的变化而‘变色’的?”“在他‘变色’的背后‘不变’的又是什么?”“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探究自己所提的问题之后,理解文章自然水到渠成。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要多加指导,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畅开言路,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造就出更多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海安镇海南初级中学(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