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英语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与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外,尤其需要培养现代基本职业技能——可变通能力。本文将从可变通能力着手,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为导向探讨如何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中培养这些能力。
关键词:可变通能力 专业教学大纲 “双主”教学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我国的国际交往不断扩大,英语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就业前景较好。而如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单一外语类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加之高校扩招,英语人才激增,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上遭到冷遇(宋殿娇,2007)。为了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英语专业学生可变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可变通能力的研究背景及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
1.1国内外关于可变通能力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于可变通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进行了相关研究,英国教育就业部(DfEE)近年来一直在强调高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可转换技能(Gibbs,1998)。对于可变通能力这个概念Murphy,E.(1997)可以定义为大学毕业生从学校转换到工作岗位中的技能。顾名思义,这些“可转换的技能”是适用于各行各业、对现代基本的职业技能要求,囊括了沟通、资讯、算术、与人打交道及自我提高等方面的技能(Dearing,1996)。Bolles (1996:181)提倡有必要把个人品质态度(如自信、毅力、独立等)与更加具有功能性的可变通能力区别开。
Bolles对于个人品质态度与可变通能力的区分是有必要的,如有学者认为面对职场除了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决策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自信乐观的情绪、良好的性格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盖雅明、杨海丽,2005),这显然把社交能力涵盖到了心理素质之中。另外,从文献回顾中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由于对可变通能力视角不同造成了各自定义的差异。由于英语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教育、翻译和外贸,有的学者根据具体就业领域确定的可变通能力也有所不同。如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外贸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中“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占84%,良好的沟通能力占81%,社交能力占68%,良好的适应能力占64%,实践动手能力占64%,创新能力占60%,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占59%,合作能力占53%,学习能力占45%,其它能力占6%”(孟繁华,2006);计算机技能和创新技能是可转换技能的主要方面(姚红,2001)。然而,国内外学者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大多关注能力本身,对英语专业教学中如何对应培养这些能力的研究还是不够。下面以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为导向进一步探究针对英语专业所需的可变通能力以及培养的方法与手段。
1.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大纲》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认为应把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明确提出了应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并认为外语专业学生在工作中的运用能力主要指能够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独立提出建议和讨论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知人处事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等等。并进一步指出应在课外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需注意到其中的学习能力并不限于学习成绩,由于就业后工作中涉及的知识远超过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毕业生需要调动自己的自学能力来获取新的信息。因此在校学习时应清楚自己的学习内容及其掌握程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安排。另外,除了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语言类毕业生来说工作中语言沟通和交流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运用尤为重要。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有效地培养英语专业可变通能力。
2.可变通能力的培养策略
2.1“双主”教学模式
除了定位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大纲》对应新的培养目标从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实践中积极探索培养方式,强调课堂教学应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双主”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该模式强调教与学的双方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研究讨论为手段,训练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培养其独立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笔者认为该模式对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有重大的意义。由于传统的外语教学课堂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注入式”的教学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且中国传统中教师在学生心中有着崇高地位,学生不敢打断课堂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当面质疑教师讲解,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可变通能力的培养。正如Perry指出的,要考核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应该看他是否从依赖权威中解放出来,从而扮演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致力于吸收新的知识(Perry,1970)。如果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主动权交于学生,让学生有足够展现空间, 这样也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语言创造性。《大纲》还指出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这里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可在“双主”教学模式的导向下对于不同的英语专业课程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可变通能力。
2.2具体教学方法策略
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主要有文学、语言学、和社会文化课程,对于这类课程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小组合作任务型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可变通能力:(1)课堂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讨论组织、讨论总结等环节。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查找信息的准备可以有效地培养其自学能力,师生共同探究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营造一个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合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刘德汞,2002)。(2)课堂陈述,学生可以在任务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如引入、主讲、播放幻灯片等不同的部分,这样可以较好的培养学生现代职场很重要的团队合作能力。(3)课堂表演,对于文学和基础英语等课堂可以安排相关内容让学生展示自己编排的表演,学生的组织协调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可以得到充分锻炼,课堂也因此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当然对于人数较多的课堂及一些专业技能课程(如听说读写译课程)本身不利于每堂课安排小组活动,可先由教师以集体授课形式向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原理,然后再安排课时组织学生讨论陈述或者开展其他活动。而无论怎样的安排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而不是一直在做笔记(Gibbs,1998)。
可以看到教师在课堂任务执行过程中只是作为引导者,在学生碰到问题时给予帮助和解答,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从而建立了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每个学生都必须积极参与、共同合作、相互交流,这不但是对语言能力的锻炼,更是增强自信心和提高交际能力的机会(翁震华、王群珉,2008)。当然,考虑到有些学生可能由于性格原因不太适应参与这种模式,可以借鉴西方教学中把课堂表现(及课堂讨论、陈述以及幻灯片展示等)计入成绩考核来引导学生锻炼自己的可变通技能。
3.结语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可变通能力的不断探索有着深刻的意义,这将有利于帮助学生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更好地贯彻落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英语人才。另外,要培养学生可变通能力仅靠课堂教学当然是不够的,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学生社团、社会实践以及实习活动,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1]Bolles, R. N. 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 A Practical Manual for Job-Hunters and Career-Changers. Berkeley: Ten Speed Press. 1996
[2]Dearing, Sir Ron.Review of Qualifications for16-19Year Olds. Summary Report.Hayes, SCAA Publications. 1996.
[3]Gibbs, G., Ope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t al.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Chapter7, How students differ as learners[M].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1998
[4]Murphy, E. From university to work: Developing transferable skills. In Pospisil, R. and Willcoxson, L. (Eds), Learning Through Teaching, 1997 :239-243.
[5]Perry, W. G.Forms of intellectual and ethical development in the college years[M]. New York. 1970.
[6]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盖雅明,杨海丽.综合素质是英语人才成功就业的保障[J].职业时空,2005(18)38-39
[8]刘德汞.协商教学模式构建初探[J].教育探索,2002(8)
[9]孟繁华.外贸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综合能力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6(上旬刊)
[10]宋殿娇.当前英语专业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界,2007(12):201-202
[11]翁震华,王群珉.任务型教学在联合培养外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1)
[12]姚红梅.谈专业教育中的可转换技能[J]教育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1(18)
※ 本文为襄樊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英语专业学生可变通能力探究及其培养策略”(项目编号:2010DXS090)成果。
王蓓,襄樊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0712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