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曹禺的戏剧继承了“五四”以来戏剧反封建的启蒙精神,擅长通过家庭矛盾来折射社会现实。本文通过曹禺的重要作品《雷雨》,从家庭伦理角度来阐述曹禺戏剧中的伦理冲突问题,探析伦理冲突表达的悲剧意义。
关键词:曹禺 伦理冲突 悲剧意义
曹禺作品对“家”着墨丰富、以小见大。在《雷雨》中,血缘乱伦、夫妻反目、父子不和、婆媳争斗、兄弟相煎、朋友背叛,几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罪恶丑态、伦理冲突,都被搬进了“家”的场景中加以充分的表现,家庭伦理冲突悲剧是腐朽社会制度酿造的恶果。
1.主仆之间的不正常恋情。周朴园与鲁侍萍,一个是周家的少爷,一个是周家的佣人,主仆之间发生了悲剧一般不正常的恋情。周朴园只是以有钱人家的少爷的特有心理爱上侍萍的,他的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不是为了侍萍,而是为了他自己。金钱就是一切,金钱高于一切。而侍萍则在隐忍中包含着自尊与自爱、也包含着懦弱和无奈。因此,在当时畸形社会制度的背景下,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不正常恋情注定是悲剧。
2.后母与“前妻”之子、同母异父兄妹之间的乱伦。周朴园之妻蘩漪,不能忍受丈夫的专制与凶横,但又无法进行有效的反抗。但与周和“前妻”所生的儿子周萍接触后情愫顿生,便发生了不可逆转的人性的罪恶——后母和丈夫前妻的儿子发生了乱伦的爱欲。为了摆脱母子乱伦的罪恶,周萍爱上了一个18岁的小丫头,单纯、朴素的四凤,希望藉此遗忘过去,使蘩漪心灰意冷。但是,周萍难于逃脱“始于乱伦而终于乱伦”的宿命,他和四凤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周萍从第一轮罪沦到了第二轮罪,即血缘的乱伦。
3.父与子针锋相对,兄弟间拳脚相加。周萍和鲁大海都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儿子,由于周朴园的始乱终弃,导致同胞兄弟走上对立的道路,前者称为资产阶级守护者、后者成为工人阶级代表人物。尽管周朴园已经知悉鲁大海的真实身世,但面对鲁大海代表工人阶级的质问,他在亲情与阶级利益面前,最终选择了阶级利益,对待鲁大海的态度完全是一个阴险的资本家欺压工人的态度,并将其开除。父子针锋相对,兄弟间拳脚相向,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关系,都集中反映在这个“家”里,既令人始料未及,也合情合理,使戏剧的效果得以充分凸显。
通过对《雷雨》中伦理冲突的了解,可以看到那些发生伦理冲突的人们的命运:周萍开枪自杀,鲁四凤触电身亡,蘩漪和侍萍双双精神失常,周家就只剩下周朴园孤苦伶仃一个人——他们几乎都是以悲剧的形式告终。这也体现了曹禺对旧中国的悲剧性认识。虽然这里面没有英雄牺牲式的崇高,但却具备感同身受的同情、怜悯等强烈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各种伦理冲突的悲剧意义。
1.摧毁虚伪陈旧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是延续了千余年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们的思想处于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的双重禁锢之中,中国面临着人的真正解放这一重要的课题。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雷雨》从伦理道德角度揭露了融化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中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专横、冷酷、伪善的灵魂,痛击虚伪的陈旧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在新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重建中确立人的地位,让人真正成为人,这是贯穿《雷雨》始终的主题。
2.揭示由新旧伦理道德秩序断层造成的精神危机。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进程中,由于旧的社会伦理道德秩序被破坏,新的伦理道德秩序没有真正确立,造成人们心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错位、混乱的现象。同时由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人们的精神生活极端贫乏,使人们产生了异化、孤独、绝望的社会心理。没有父母亲情,没有夫妻感情,缺少了爱,欲望更得以肆无忌惮的滋长流行。爱的缺乏和欲望的流行却都是因为道德支柱的倒塌,精神家园的丧失。因为只有突破道德的底线,欲望才能得以流行。《雷雨》剧中悲剧人物精神反叛来摆脱精神危机,进行社会控诉,谋求某种思想革命实现的途径。
余馥凝,东莞理工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