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自80年代中期以来,对于鲁迅《野草》的“哲学”研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本文即着眼于近三十来对于《野草》的哲学研究,对其做系统的整理,着重从三个方面的分析研究中实现对于《野草》哲学主题的多层面把握,包括:“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怒其不争”的“立人”哲学,深藏不露的“爱”的哲学。
关键词:《野草》 哲学 主题 述评
有学者评论《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园地中一丛凄艳的奇葩。它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瑰丽多姿的艺术特色,吸引着广大的读者。”[1]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对于鲁迅散文诗《野草》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野草》的精神实质和艺术价值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揭示。对于《野草》中的哲学研究起步比较晚。较权威的论述始于1987年汪晖发表于《福建论坛》的论文《<野草>的人生哲学》。后因诸多学者的加入,对于《野草》的哲学研究获得了重大的进展,最突出的表现在对于《野草》的哲学主题的多种解读,多层次把握。其中比较集中的观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是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并且详细阐述的观点。这一点跟鲁迅自己的阐述也有关系。因此,有很多学者从“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战斗的哲学等入手,来研究《野草》。我们都将其并为此类。
例如,孙玉石先生把鲁迅《野草》中的哲学分为三点,其中“第二是关于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产生的精神产物。”[2]傅湘莉在文章中解释“在《野草》中,面对绝望,鲁迅先生有着有着寂寞与孤独的虚无之感,在深刻体会死与生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的同时,鲁迅先生也有着对生存困境的深层的焦虑。但最终,鲁迅先生还是选择了反抗,反抗绝望,即使最终找不到抗争的出路……”[3]这是对《野草》的“反抗绝望”哲学内涵的最基本的认识。当然,也有学者从更高的哲学角度,将其提到“存在主义”的层面来分析它的内涵。虽然其标题中提到了“存在主义”,但是其核心仍是表达鲁迅的反抗精神、战斗品质。因此,孙玉石先生不太赞同有些研究者把这个现实性很强的精神现象过分抽象化,就变成哲学上的存在主义的哲学思考。“它还是坚持进行反叛抗议中感受到的孤独寂寞的灵魂的自我抗争和思考。这种反抗绝望的哲学,并非来自存在主义影响,来自形而上抽象思辩,主要来自现实体验和生命的感悟。”[4]他并不认为,鲁迅“反抗绝望”的哲学是受到了西方存在主义影响,而是自身生命体验与生命感悟。这种观点在汪晖的论文中也有表述:“鲁迅的‘绝望’来自对中国传统以及自身与传统的联系的惊人洞见,因此,‘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所表达的种种情绪都不是纯然抽象的个体心理现象而是‘在’而‘不属于’两个社会的历史‘中间物’的深刻而具体的人生体验。”[5]这种将“反抗绝望”的哲学深深植根于中国的现实与鲁迅的生存体验到的说法有其一定的道理。
二.“怒其不争”的“立人”哲学。
鲁迅《野草》中另一个被广泛提到的哲学就是它的“立人”哲学。这是鲁迅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特定的民族性格下所做的深度思索。改造国民性、批判奴性等都是鲁迅创作的一个基本动力。因此,有学者从《野草》中发现鲁迅的这种“立人”哲学。
“‘立人哲学’包括改造国民性和立人两个方面,他是鲁迅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鲁迅在《野草》中,借用佛文化从四个方面实施立人哲学:信仰意识与看客心理,献身精神与自私行为,自主立场与奴才德性,战士英姿与庸众丑态。”[6]这种哲学更多的是建立在否定与批判之中。例如孙玉石在著作《<野草>研究》中,虽没有明确提出“立人”哲学,但通过对“中庸主义”和“奴才哲学”的批判,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中庸主义和奴才哲学,是与鲁迅所赞扬并励行的彻底的不妥协的斗争精神水火不相容的人生态度。鲁迅在《野草》中批判旧的人生世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对中庸主义和奴才哲学的无情嘲讽。在《立论》和《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鲁迅以犀利的诗笔给这两种反动的处世哲学做了绝妙的画像。”[7]在之后的《鲁迅<野草>重释》中,对于《求乞者》他评价为“鲁迅想传达的生命哲学,就是蔑视与反对生命存在中奴隶性的卑躬屈膝,反对托尔斯泰似的人道主义的说教。”[8]对于《狗的驳诘》也认为是“以自身所坚持的人生哲学,对于菌生并流行于那个等级社会中的一种市侩主义的哲学批判。”[9]
三.深藏不露的“爱”的哲学。
对于鲁迅《野草》中“爱”的哲学,虽然研究比较少,起步也比较晚,但是因其独特的发现与阐释,为《野草》的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鲁迅的“爱”不是直白的表达,而是深深地隐藏在内心里,隐藏在独特的象征里。
逯艳《<野草>中鲁迅“爱”的哲学》中认为《野草》诗集里透发了鲁迅对“爱”的理解和独特阐释,通过鲁迅对孩子、青年、老者等三个群体的不同态度,可以窥测先生深藏不漏、面貌各异的“爱”的哲学。对于孩子,“首先以《过客》中的小女孩为代表的一类,先生表露的是较为褒扬的感情……其次,以《求乞者》中的孩子为代表的另一类,鲁迅表现出冷漠、厌恶甚至贬斥的态度。”[10]虽然这种归类的方法有些简单,但她引用到了钱理群在《心灵的探寻》中论述到的“鲁迅式的爱里,不仅有理解与宽容,更有原则。鲁迅绝不是无条件的博爱者。”[11]用这段话来概括鲁迅“爱的哲学”还是比较贴切的。虽然鲁迅的《野草》中并不是都在体现出这种“爱”,但是这种从具体篇目入手,发现《野草》中哲学新视角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胡尹强的《鲁迅:为爱情作证——破解<野草>世纪之谜》是从“爱情”的角度,结合具体篇目来论《野草》的“爱”的哲学。他认为《野草》是鲁迅和许广平恋爱中的一些“小感想”,因为特殊的环境原因,采用了这种隐晦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可以把鲁迅非常独特的处理爱情生活的方式,归结为一种矛盾的策略——内在的炽热和外在的尽可能的低调。”[12]他广泛引用鲁迅的日记,以及鲁迅与许广平的信件。例如,在解读《死火》时,“《死火》是鲁迅和许广平恋爱和恋爱过程的私人寓言,也是他俩恋爱全过程象征的浓缩。”“‘你用你的温热,将我惊醒了’,是她炽热的爱情唤醒了诗人生命意志和爱情欲望。”[13]并且对“烧完”和“冻灭”这两个核心概念作了自己的解读。我们不能确定地说,鲁迅的《野草》是否真的与爱情无关,但是这种解读某个方面来说,也填补了对于《野草》研究的学术空白。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代表性的哲学主题之外,还有很多对于《野草》其他哲学主题的研究,比如孙玉石提出的“复仇”的哲学,李玉昆在《<野草>中的哲学思想》中提出的“辩证”的哲学,以及《无法逃避的虚无主义——<野草>的哲学意蕴简析》中论述的“虚无主义”哲学等等。有人说,鲁迅的《野草》是“说不尽”的,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它意蕴的丰富性,看到近三十年来对于《野草》哲学主题研究成果的丰硕。
注释:
[1]石尚文、邓忠强:《<野草>浅析》,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2]孙玉石:《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6期。
[3]傅湘莉:《反抗绝望与绝望的抗战——论<野草>的生命哲学》,《安徽文学》,2008年第6期。
[4]孙玉石:《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6期。
[5]汪晖:《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与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9期。
[6]鲁迅:《鲁迅的“立人”哲学——佛文化与<野草>之八》,《湘南学院学报》,2010年8月。
[7]孙玉石:《<野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1—92页。
[8]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9]同上,第167页。
[10]逯艳:《<野草>中鲁迅“爱”的哲学》,《淄博师专学报》,2009年第3期。
[11]钱理群:《心灵的探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211页。
[12]胡尹强:《鲁迅:为爱情作证——破解<野草>世纪之谜》,东方出版社2004版,第18页。
[13]同上。第187、192页。
参考文献:
[1]石尚文、邓忠强:《<野草>浅析》,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孙玉石:《<野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3]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4]鲁迅:《野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5]胡尹强:《鲁迅:为爱情作证——破解<野草>世纪之谜》,东方出版社2004版。
[6]汪晖:《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与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9期。
[7]孙玉石:《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6期。
张蓓,王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