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方面对《黑骏马》进行分析,通过在画中画中叙述的古老故事的重新演绎,来探求文本在表层的故事叙述中对草原文化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关键词:黑骏马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新时期的文坛上,张承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他在这喧嚣杂乱的时代,在这急功近利的社会,竖起信仰的旗帜,寻找理想的净土,给心灵以抚慰。《黑骏马》就是这样一篇寻找理想家园,寻找理想爱情的中篇小说。当古老的歌谣在草原上空飞扬时,叙述者低沉的嗓音也在诉说着同样古老的故事的现代演绎。在本文拟从结构主义的角度阐释《黑骏马》的结构特色,探求其深层意蕴。
一.表层结构
《黑骏马》的表层结构由基本事件、画中画、叙述视角三方面构成。
(一)基本事件
《黑骏马》是一部中篇小说,全文分为八个小节。全文贯穿着三条叙述线索。在每一节的开始,通过一首古老的歌谣《钢嘎·哈拉》的歌词来对应每一节的内容;小说情节又以现实中我的行踪和我的回忆这两条线索展开。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黑骏马》中关于回忆中“我”的主要故事内容可以用这种方法化简为下列几个叙述句:1.“我”寄住在索米娅家中;2.“我”和索米娅萌生爱情;3.“我”去旗里学习畜牧业;4.索米娅被黄毛希拉奸污怀孕;5.“我”离开了草原;6.“我”骑着黑骏马寻找索米娅;7.“我”和索米娅重逢;8.我又离开了草原。《黑骏马》中关于现实中的“我”的行动可以化简为下列几个叙述句:1.“我”认出了黑骏马;2.黑骏马带“我”寻找索米娅;3.“我”见到了索米娅;4.我又离开了草原。
从上述几个叙述句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平衡→不平衡→平衡。
第一、二句是初始的平衡:我在索米娅家中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第三、四、五句是平衡的破坏:由潜伏(我离开草原到旗里学习时,索米娅被希拉奸污)到最终的不平衡状态(我离开了草原)。第六句是恢复平衡的努力:寻找索米娅。第七句是由不平衡反转到否定性的平衡,我与索米娅重逢,但她已是别人的妻,我又一次离开了草原。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平衡与不平衡之间转换,但是世事在每次转换后都多了一层意义上,平衡的状态下暗含着世事沧桑的变化。
(二)画中画
《黑骏马》由八个小节组成,每一小节内容都由两组画面构成,第一幅画是前景,描写叙述者白因宝力格在现实中的活动。第二幅画是背景,描述过去的生活。这两幅画巧妙的组合在一起,使读者既了解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又尽到了叙述者的职责,这其中又可分为两类:背景前置和背景后置。
1.背景前置
背景前置即以第二幅画为中心,第一幅画反而成为烘托背景。小说的前四节就是运用这样的表现手法。前三节都是在现实描述的中间插入第二幅画,且以此为主要内容。如第一节,由牧羊人叫出“钢嘎·哈拉”的名字开始插入白因宝力格的回忆,详细描述了白因宝力格寄居在额吉家的快乐时光和神奇的拥有一匹小马驹的经过,此时小说的主要人物全部登场,白因宝力格、额吉、索米娅、父亲、黑骏马。结尾由牧羊人把白因宝力格推醒,画面又转入现实中,第四节和前三节一样,也是以第二幅画面为主要内容,只是少了结尾时转入现实这一环节。
2.背景后置
后四节内容的讲述主要以第一幅画面为主,讲述索米娅现在是生活状况。第五节白因宝力格来到索米娅家中,看到她的生活环境,认识了她的朋友林老师,从林老师的讲述中插入第二幅画面:其其格出生时的情景和索米娅艰难抚养其其格的过程。第六节由于白因宝力格和达瓦仓的交往,从达瓦仓口中插入第二幅画:额吉下葬的情景和达瓦仓娶索米娅的经过。第七节从索米娅讲述中插人第二幅画:索米娅出嫁时的情景和其其格心灵受伤的画面。第八节从白因宝力格心灵自述中插入画面:在国外的单亲的中国孩子的快乐照片,来衬托其其格所受到的不可愈合的伤害。
背景前置注重的是对过去时光的描述,背景后置是对当下的讲述,两部分合在一起完成了对白因宝力格寻妹故事的讲述。
二.深层结构
(一)对古老歌谣的重新演绎
1.《黑骏马》的重新上演
古老的牧歌《钢嘎·哈拉》也就是《黑骏马》讲的是“一个哥哥骑着一匹美丽绝伦的黑骏马,跋涉着迢迢的路程,穿越了茫茫的草原,去寻找他的妹妹的故事”,而小说中的白因宝力格正是骑着同名的黑马(这匹黑马曾在赛马会上跑第一,是名副其实的骏马),穿越了草原,翻过了白音乌拉山,(“路过了两家——当作艾勒的帐篷,那人家里没有——我思念的妹妹;向一个放羊的人打听音讯,他说,听说她去运羊粪去了”)向牧羊人和两个喇嘛询问索尼娅的下落,到达她家时,她去远方拉煤了。最后和歌中唱的一样“黑骏马昂首飞奔哟,跑上那山梁;那熟悉的绰约的身影哟,却不是她”索米娅已经不是白因宝力格记忆中那个霞光中的少女,她已经磨炼成真正的草原女人了。
2.“伯勒根”歌谣的再现
草原上的老人们唱过这样的歌,“伯勒根,伯勒根,姑娘涉过河水,不见故乡亲……”伯勒根远在蒙古人的祖先还没有游牧到这条河的时候,就是出嫁的姑娘和父母分别的一道小河。从那时到现在,有多少姑娘跨过了这条河就再也没和家人见过面,额吉跨过河后五十多年没见过家人,而索米娅也不可避免同样的命运,远嫁到了白音乌拉山,远离了所有熟悉的人,如果不是白因宝力格去找她,她就和奶奶一样,一辈子也见不到亲人了。同样的故事在草原女性身上重复地上演着,空中留下不同的嗓音在重复吟唱同一首歌谣。
(二)隐含的二元对立
1.现代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对立
白因宝力格不能接受索米娅被希拉奸污而怀孕的事实,虽然他爱她,他要复仇,而额吉却认为“希拉那狗东西……也没有什么大的罪过,女人——世世代代还不就是这样吗?恩,知道索米娅能生养,也是件让人放心的事呀。”而白因宝力格却感到痛苦孤独,他骨子里的男权意识觉的不能接受自己的女人被别人欺辱,她是他一个人的物件,虽然那个物件自身没有什么过错,但是他已不是他心目中那个纯洁的她了。现在的草原也不是理想中的草原了,“我不能容忍奶奶习惯了的那草原的习性和它的自然法律”,我只接受草原的美丽,草原姑娘的完美,一旦看到了本来就存在的黑暗面,我就要离开。“去追求更纯洁更文明更尊重人的美好,也更富有事业魅力的人生”,这是现代文明教育下的自私的知识分子,骨子里更保守。
2.理性与现实的对立
白因宝力格离开了草原去寻找更文明的城市去发展事业,却发现他得到的只是“在喧嚣的气浪中拥挤,刻板枯燥的公文,无止无休的会议,数不清的人与人的摩擦,一步步逼人就范的关系门路……”社会环境的现实让他很失望。当他回到草原为寻找索米娅来到诺盖淖尔湖时,“湖周围有很多厂坊,乳粉厂,皮革厂,食品公司收购站,还有小学,甚至还有啄食的母鸡和鸭子”;这里彷佛已经不是牧区,草原的改变又一次让白因宝力格对理想的自然环境感到失望。
当白因宝力格再次看到索米娅时,已为人妻人母的索米娅这时“比以前粗壮多了,棱角分明,声音沙哑,说话带着一点大嫂子和老太婆那样的、急匆匆的口气和随和的尾音。”生活的艰辛和劳累使她粗糙、不拘小节,不再是白因宝力格记忆中那个甜美,眸子黑黑,身材颀长的少女了,现在的索米娅是如此的陌生,直似路人,白因宝力格心中的恋人也不存在了“我已经永远地失去了你”。
当白因宝力格努力扮演好父亲的角色,想让其其格开心时却发现“她在更固执地,用那种尖锐的眼神盯着我。她并没有变得更快乐一些或者更孩子气一些。”物质并没有买回其其格的童心,她的伤疤不会轻易的愈合虽然白因宝力格不是其其格的父亲,但是他对其其格的不幸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他成了其其格的养父,其其格的生活也许是另外一个样子,他没有抚慰其其格,是他理想的又一次失败。
三.结尾
在《黑骏马》中,作者运用如歌的语言描述宛如画卷的草原生活,演绎了古老而又现代的“哥哥寻找妹妹”的故事,从中我们听到了草原上久久传唱的歌谣,看到了淳朴而又勤劳的草原人和新一代草原人不同与上辈的生活选择,透过纸背我们也看到作者对简单而快乐的草原生活的热爱和对现代文明的思考,对人生道路选择的疑问,对世道人心的悲悯关怀。
参考文献:
[1]张承志.黑骏马[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鲍.安.马斯宾斯基.结构诗学[M].彭甄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靳小强,南通大学文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